近日,有一个话题#privilege是什么梗#火速出圈,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广大“学霸”“学渣”们重新认识/翻字典了解到该单词的含义(特权、优待的意思)。#privilege是什么梗#源于一个网友炫耀教育资源的迷惑发言,“我的高傲已尽数体现”、“我们在有特权的环境学会了善良”等一众句子让网友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savage是什么梗(privilege是什么梗这种炫耀)(1)

有网友总结,有些人拥有“特权”,掌握更多的资源,却让其他人对此保持沉默。对这种态度,一众网友用讽刺的方式回应,他们的“privilege式发言”一个比一个有才,一个比一个会玩梗。

savage是什么梗(privilege是什么梗这种炫耀)(2)

网友们戏称“privilege梗”是在逃“凡学”大将,人们在“如何能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炫耀”这一命题上的不断深耕,孜孜以求,让人不禁回忆起那些年“凡尔赛文学”矩阵的赫赫战功。但玩梗归玩梗,一个简单的炫耀的句式却浓缩了一个社会现实:发言人的炫耀,围观群众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无奈。

对发言人而言,“特权”感是追求外在优越感而自欺欺人的自嗨方式。“不用努力就能获得入学名额” 是发言人本身炫耀的,但实际上,能用权和钱买到的优越感无非只能提供虚荣的情绪,对自身的成长、知识的累加没有实际意义,大可不必去鄙视脚踏实地不停刷题的无“特权”考生,因为他们无论考上与否,知识都会融入到自身的心智成长中。对围观群众而言,资源分配不均是事实,只能通过玩梗来讽刺发言者或者自嘲来达到稍稍反抗和自我安慰的目的。

每个人的高光时刻都理应可以被表达,可以被尊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理直气壮地去炫耀引以为豪的东西。维度不同、生命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被比较没有太多的意义,毕竟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炫耀的正确打开方式也许就是大大方方地用行动展示,无需拉踩,无需阴阳怪气,“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已故的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是默默资助贫困学子24年的“莫文隋”原型。在这24年里,他每次给贫困学子汇款,汇款单都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实际上,工农路并不存在“555”号,“555”号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的谐音。为此,南通市曾发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城市中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大幅海报。在寻找“莫文隋”的过程中,更多“莫文隋”一一涌现:南通市社会福利院连续收到两张共计4000多元的汇款单,汇款人落款是“魏群”(为群);南通市房产局收到两封给职工“吴铭”(无名)的感谢信,对他寄钱给本地和湖南患病少年表示感谢;一位化名“任友琴”(人有情)的市民,先后两次给南通市孤寡老人和港闸区关工委捐出善款……前有雷锋,后有“莫文隋”,他们都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散尽千金,淡泊名利,这样坦坦荡荡的胸襟难道不比单纯炫富来得高级吗?

网络热词一波接一波,让人应接不暇。在享受“凡学”玩梗乐趣之余,不被其夹杂的焦虑情绪裹挟,踏实轻松地过好每一天,也许这才是理智的冲浪方式。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武玮佳 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