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陈羚亦


我咸萝卜吃多了呗。//@血色兰陵:真操心!

摘自:我的文章《简析<万物生>歌词,闲谈歌词是如何从诗变成扯淡的过程》评论区——我和一位读者的对话。


前 言

3月5号晚上,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了一篇对歌曲《万物生》歌词简析的文章。

两天时间有数万阅读量和几百个评论。

一个老话题,一篇略显枯燥的诗歌论述文,还能有这样的阅读量和评论,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看来在头条,同道中人很不少,真好。

评论区的声音:

对于赞同,我很感谢!

天涯何处无芳草,人间处处有知音。

当然也有批评。

一部分批评可以一笑置之,没必要讨论。

但也有部分批评者的言论,让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回应。

因为批评使人进步,真理越辩越明。


正 文

一、批评者评论的类型;

A类: 认为歌词不应该讲究“对仗、韵律”等格式上的要求,只要有意境即可。但《万物生》的意境是什么?此类批评者却没有说。

B类: 对《万物生》歌词的意境,给出了相当独特的理解。

二、针对A类批评的具体分析;

1、A类批评者的代表声音——

//@本座不动如山:“诗歌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情感的渲染,并不是写实作文。”

//@水岸伶仃:“一首很有韵味的歌,让你改的跟口水歌一样,生硬的要求对仗或者语句顺序,有一个词叫意境,意境全失,灵性全无。”

//@秦皇岛胖利来:“你改过的词太受束缚,让人读后没有什么意境,读后没有探究的意愿。高晓松写的歌词,错落无序,信马开河,为了顺口,而无序押韵,说明高晓松既懂得作诗,也懂得这首诗怎么会流传?怎么会上口?而不是单单的一个就会平仄的诗人。”

//@开心很忙:“我也不懂歌词写的是什么意思,都说这首歌的汉语歌词有典故,但是我没查,就不说了。但你改完了以后,太破坏这首歌的意境了。写歌作诗都像你这样,强行要求对仗韵律什么的,还合理性?那还要想象力做什么?都按照现有的东西生拼硬凑得了,反正意境啊,想象啊什么的,在你这儿都是说不通的。

另外你可以看不懂,但是别怀疑高晓松的创作力和文化内涵行吗?没事多了解一下他, 至少比你强。”


2、对A类批评者言论的回应;

首先,对于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性,我和A类批评者的意见并没有任何不同。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非但没有说过意境不重要的话,甚至还刻意强调了这一点!

当时就担心会不会有部分读者朋友注意不到这段话,还特意把这段话的字体都变成了粗体。现在我复制到下面给大家看看——

这段话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和A类批评者的意见并无二致?

但是我对《万物生》这首歌词的最大困惑:恰恰就出在了意境上!

这首歌曲的歌名开始叫《万物生长》。

听说是著名舞蹈家、主持人金星老师,帮助萨顶顶女士改成了《万物生》。

佩服金星老师,只减一字,歌名马上就从大白话显露出盎然生机的诗意!

但问题是:

词作者高晓松先生接下来的八句歌词,我多次阅读,甚至是一句一句拆开来分析。

却无法看出这八句歌词和“万物生长”的宏大主题有什么关系?

也体会不到什么和“万物生”有关联的意境。(汗啊)

是我知识面不够广?阅历不够深?还是天生头脑太愚钝?

别人能看和体会得到的意境,就我不行?

比如上面这四位读者朋友就能慧眼识珠,看出了不一般的意境?

我在这几位批评者的评论下面都留了言,希望可以不吝赐教,和我谈谈他们体会到的意境。

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回应。

(好没有面子,捂脸、捂脸。)


既然人家不说或者是不屑于对我说,我也没有办法,那我只好自己继续说。

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意境描述的困难,我们中国古人专门云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是的,不好说或者是不能言说,这种观点和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也是正确的。

比如:我对某文学艺术作品的意境有独特的体会,可我不愿意和人分享。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没有人可以强求我一定要说。

但是,(请注意!转折来了):

如果想把自己对这件文学艺术作品意境的体会和感受,分享出来,取得别人的认同,甚至是要反驳别人对此作品意境的不同看法和意见,那就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这种无实质性意义的话了。

理论上就需要说出一个子卯寅丑来。

不能只是抒情,更不能故弄玄虚,模棱两可。

需要的是:讲出或者是写出一篇议论文了。

而议论文的三要素,在这里,一个也不能少:

① 论点-鲜明;

② 论据-详实;

③ 论证-严密。

也就是说,意见不同,不出声可以,但如果反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那就需要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让不同意见者和其他旁观者们心服口服才行。

所以,A类批评者仅仅强调意境重要,而给不出任何合理解释,这样的评论是不能说服别人的

特别是这位-“@开心很忙”的批评:除了强词夺理和搞笑,基本上没有多少意义。

(“我也不懂歌词写的是什么意思,都说这首歌的汉语歌词有典故,但是我没查,就不说了。但你改完了以后,太破坏这首歌的意境了。写歌作诗都像你这样,强行要求对仗韵律什么的,还合理性?那还要想象力做什么?都按照现有的东西生拼硬凑得了,反正意境啊,想象啊什么的,在你这儿都是说不通的。另外你可以看不懂,但是别怀疑高晓松的创作力和文化内涵行吗?没事多了解一下他,至少比你强。”)

他说他不懂歌词写的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去查歌词里的典故,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批评我的勇气,甚至直白地贬低我:“没事多了解一下他(原词作者高晓松先生),至少比你强。”

真是一个直爽的汉子,维护起偶像来毫不手软。

幸亏我Sometimes, 有点没心没肺,这要是玻璃心的话,还不被打击地碎一地?

3、针对A类批评者认为“诗歌对仗和韵律等格式不重要”的回应;

A类批评者认为“只要有意境,或者是意境好,诗歌对仗、韵律等格式不重要”。

诗歌其实有四项基本规则,并不只是对仗和押韵,它们分别是:

① 文字-精炼;

② 前后-对仗;

③ 音律-押韵;

④ 意境-深远。

为什么古体诗和部分现代诗有这些规则上的讲究?我估计A类批评者应该是不知道原因的。


首先我们仍然要明晰一个基本概念:这四项基本规则是为诗歌的功能服务的。

诗歌有两个功能:

① 传递信息性;

② 文化娱乐性;

诗歌的这两个功能,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化中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诗歌的前三项基本规则的重要性,以为诗歌和其他文体一样,有意境就好了。

其实不是,它们很重要,它们的产生是源于非常实用的需求。

在人类历史上,诗歌产生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文字。

没有文字或者是文字没有普及的原因,传递信息的方式只有口口相传。

但如果信息只是平铺直叙的口语,就会产生三个很大的问题:

① 传递的信息往往很难记得住;

② 即使死记硬背地记住了,但很快会忘记;

③ 同时非常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完整,部分信息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很快的丢失。

最后的结果就是:因为信息不能被有效的传递,常常导致人类彼此之间出现:误会、混乱、矛盾甚至会引发暴力行为。比如争吵、打架、战争等一系列非常糟糕的结果。

那我们的人类祖先是怎么想到用诗歌来效地传递信息呢?

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告诉我们——

如果人类发出声音的高低快慢,组成恰到好处的节奏,那么这种声音就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奖励区域:分泌出多种能让人感到快乐、安全和成就感的生物酶,这些物质被称为“快乐素”(Happiness Hormone),最主要的有四个:

a.产生快感的“多巴胺”;

b.带来激情的“去甲肾上腺素”;

c.负责取乐和镇痛的“内啡肽”;

d.协助战胜困难的“催产素”;

人类的许多种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会促使大脑分泌“快乐素”(Happiness Hormone)。

而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促使大脑产生“快乐素”的方式之一。

当人类感知到美妙的音乐后,就会明显地感觉出愉悦、舒适、快乐,激动,兴奋等情绪波动。

我们人类早期的一些智商明显发达的祖先,在日常劳动和活动中也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声音规律。

他们发现在生产劳动的时候,如果口里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听到后身体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也惊奇地发现身体的力量也会明显增加,疲惫感会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而且发现这种有节奏的声音竟然有感染其他人和群体的力量。

说句题外话:我认为,迄今为止,“劳动号子”的巅峰之作是我国的龚琳娜女士演唱的神曲:《忐忑》。

我相信龚琳娜女士如果穿越到母系氏族,妥妥的是一个女酋长。

穿云裂帛的声音一出,所有的氏族成员立马跪倒一片。

当劳动号子在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普及的时候,一些有音乐天赋的祖先在劳动号子的启发下,创作出了诗歌!

人类的音乐诗歌时代就此诞生了!


4、诗歌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诗歌问世后就有两个功能,两个形式;

早期诗歌是唱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读出来的,因为哪是没有文字的时代。

5、诗歌使用场景和领域:

(1):劳动和生活中运用诗歌;

开始的时候,诗歌只是在劳动和生活中运用。

劳动生产打猎时鼓劲、缓解疲劳、激发气氛;

男女之间传递爱情,亲人之间传递亲情等等。

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就是这样的主题。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经》,它的第一首作品就是表达和传递爱情的典型例证。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宗教领域运用;

当越来越多的人类群体发现诗歌有容易记忆,和可以调节生理、心理状态的功能时,人类开始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之外的场景中运用诗歌,开始在专业和严肃的社会领域使用诗歌来传递信息。

先是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的从业人员——氏族里的祭司:开始使用诗歌传递信息。

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里,首领一般是整个部落里体质最强壮和最能打的人,但是被部落成员承认最有文化的人肯定就是祭司了。

祭司在他工作的时候,需要使他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吸引群体倾听,而且尽可能地被记住,同时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那么祭司就必须想办法把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用最能吸引人的声音来传递出去。

于是,一些聪明的祭司在原始社会,民间流行诗歌的启发下,创作出了专业领域的宗教诗歌,开始用歌唱的形式来传递神的旨意。

唱宗教诗歌这个传道的方式,可谓源远流长,到现在也是各个宗教传教的重要方式之一。

(3):政治和军事领域运用;

然后诗歌慢慢地又被运用到政治活动和军事战争中。

政治人物、军事领导把诗歌作为鼓动群体和团队斗志,以及传递行政、军事命令的重要方式。

特别是在文字发展比较慢的少数民族,诗歌的作用更显得重要,而且使用的时期也特别长。

比如在元朝时期的战争年代,下达军令的时候,都是把军令编成了诗歌,然后让传令兵唱会,到达目的地后,再把军令唱出来。

是不是很有趣?

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中,就有描写过蒙古军团用诗歌传递军事命令的情节,而且还特意做了说明。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们都能歌善舞,这其实是因为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缓慢产生的优良副作用。也是上帝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例证。

比如我的家乡——内蒙古。

蒙古族同胞普遍身高体壮而且善于歌舞。

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原理!

再往深说就是艺术基因来源于生存需要。

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如果一代又一代人在长期运用一或者数件人类生活所需的技能,那么,这个地区和这个民族的后裔,携带这样的基因一定比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们要多。


6、当人类把传递信息当作诗歌的主要功能时,文字精炼、对仗和押韵就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为主题和意境服务的。

现在我尝试回答一下为什么诗歌需要这三项基本规则。

(1)、为什么诗歌的文字要精炼?

答:因为文字数量少易于记忆;

想想看,没有文字或者是文字没有普及的时代。

只能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情话;传递重要的宗教信息、政治和军事命令,数量少的文字是不是更容易记住?

那么要在有限的几个字和几句话里,尽可能正确、完整地传递有效信息,是不是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仔细推敲?

所以,你看诗歌字数多少的普遍规律,是不是历史越早,字数越少?

《诗经》里的诗歌,基本上每一句都只有四个字,只有很少的一些句子超出了四个字。

而有了文字和文字普及的时代,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们不需要过多担心传递信息内容丢失了,是不是就对诗歌字数不做要求了?

只要创作者意犹未尽,想写多少写多少。

当然,有没有人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2)、为什么诗歌句子前后要对仗?

答:因为前后句子中的字、词语和语法结构形成对仗关系可以可以强化记忆;

字、词汇之间的词义、词性和语法结构如果有明显的关联性——

比如词义是同义词或者是反义词;

词性是相同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句式结构也是相同的。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和虚字都相同。

是不是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会因为这些特别容易联想的逻辑关系而很容易记住?

而对仗句还有两个要求:1、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上下联的意义不可重复。

是不是就完全去除了诗歌里的多余部分?

留下的所有文字和呈现的意义都是因为没有重复而不容易混淆?

不单单是我们汉语言利用对仗强化信息记忆。其他语言也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经常有外教会提醒你要多使用:Synonyms and Antonyms(同义词和反义词)来快速扩展你的词汇量。其实就是利用了:对仗的部分原理。

(3)、为什么诗歌的音律要押韵?

答:因为音律押韵可以使人乐于记忆;

押韵,指句子与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全部或部分韵母相同或韵母读音相近。

押韵的诗歌无论是阅读还是演唱,发音吐字会更容易,更清晰,而且会激发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快感。从而令人心甘情愿,几乎是在不知不觉的心理状态下就记住了歌词。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背一篇课文会觉得很难,但学会一首歌却非常容易。这就是原因。

诗歌押韵,我们阅读时会朗朗上口,歌唱时才能字正腔圆。

这就是诗歌的文字精炼、前后对仗、音律押韵产生的原因。

当然,随着文字的出现并普及,通讯工具和方式也越来越多,社会个体和群体慢慢地不再用诗歌来传递信息了,诗歌的功能就体现在文化娱乐领域里了,对诗歌的精炼、对仗、押韵的讲究,我们也就只谈它的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了。

(4)、那为什么在部分现代歌曲的歌词里可以不讲究押韵呢?

答:是因为电声乐器的出现造成的。

电声乐器出现之前,传统乐器的声音不能或者是很难掩盖歌词没有押韵的句子,当然清唱就更不能掩盖了。

如果歌词不押韵,歌唱的时候就会感觉歌曲拗口。

歌者不舒服,听者也听得别扭。

但电声乐器音域宽,音量高,特别是可以调节混响,

电声乐器可以把不押韵的歌词拗口处遮蔽掉。

同时把歌者声音上的许多缺陷也都遮盖了。

所以就无法辨别歌词是不是一首诗,是不是一首好诗就更无从谈起了。

这也就是所有的歌唱类比赛的海选。

一定是要求参赛者—“清唱”歌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考声乐的学生和参加歌唱比赛的海选者,选择歌曲非常重要。

而选择歌曲的要点里,歌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如果歌词清唱的时候拗口,那么一定不能选择!

如果你一定要玩个性,固执己见!

那我提前送你两个字:活该!

因为你一定通不过!

如果你不信,

你问问谁敢拿萨顶顶的这首《万物生》去参加歌唱比赛的海选?

如果有人敢,兄弟我敬你是条汉子!

四、针对B类批评的具体分析;

B类批评者的评论给出了他们对《万物生》歌词意境的独特理解。

1、B类批评者的代表声音——

(1)、手机用户57413575897 :

“这个灰,不仅仅是山鹰之灰,也是万物尘归尘,土归土意思。这一句也即是讲自然界的生物链。就是用阴阳论的自然道法,把看似没直接关系的鹰和人都联系在万物链条上。

鹰的灰:是自然界生灭轮回之道。

这首歌词正是写了从远古到现在的变迁。

像海一样咸的河水,是回游产籽的鱼正经过淡水河,流入海口。

那是一次入死的回游,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这首歌词寓意宏大,此意义随处可见。

从前冬天冷呀,简单的话令人想起现在异常气候。

下一句更精妙!夏天雨呀水呀,这完整的一句是表达渴望四季如常冬雪下雨。

但万物生的好吗?不得不反思大自然原始生态的破坏或异常,这首歌词还让人想起古老的一个部落。

水的破碎,形象的看到一个瀑布,水遇到人们为什么破碎?联想吧。”

(2)、陈远栋 :

“两条鱼儿是指天上半边晴半边乌云组成了太极图案(异象),太极图就是两条阴阳鱼。

山鹰在如上所述的空中飞,然后呢,下雨了,雨水落下来(一片河水落下来),滴到人身上就溅开(破碎),在人们身上落满了山鹰身上带下来的灰。

这是一个万物轮回的图像,万物轮回就是万物生的意思。

再往前理解,冬天雪呀夏天雨呀大风呀都是在为后面的下雨伏笔。

这里理解太极阴阳鱼的关键。

最后一句山鹰的灰稍有点牵强,

主要还是为了呼应前面的山鹰,表达一个循环、轮回的意思。”

(3)、李白二段跳

“高晓松95分的作文被改成了65分的,修改者还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极端烂漫出于平淡,万物生的歌词用极为简单抽象的文化符号,构建出万物生灭死生轮回的恢宏图卷。

理解歌词,首先需要对歌词中白雪 、金黄旗子、 山鹰 、寂寞两条鱼、 河水、 破碎等词语进行文化解读。

比如说寂寞两条鱼就是典型的阴阳鱼,金黄旗子就是文化图腾……

很遗憾,作者的文史哲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

不过敬佩作者的勇气,每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权利,毕竟文无第一。”

(4)、成都佛系高级导游员

“去过高原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银河。歌词里的河就是指银河,两条鱼指银河的弦臂。

用海去比喻银河。

咸:指歌者对万物恒古,人却短暂流下的泪水的味道。

高原上春天来得晚,而且短,不注意冬天马上就变成了夏天。

高原早晚像秋天,中午像夏天,半夜像冬天。所以,给游客的感觉是没有春天。

冬天代表生命的终止,雨水代表生命重生。

生命重生,你传来了声音。

金黄旗子代表太阳,代表释迦牟尼,代表大日如来。藏族屋前屋后的经幡。

山鹰其实是秃鹰,就是吃死人尸体的。

天葬,活着的人身上落着秃鹰消化的大便。

那个大便曾经是一个人的肉身。

人都变成了大便。

万物又开始重生。”


2、对B类批评言论的回应;

首先我感谢B类批评者完整地阅读了我的那篇文章,文章将近5000字,读完也很辛苦;

其次我也感谢他们慷慨地分享了自己对《万物生》歌词意境的理解。A类批评者太小气了,藏着掖着不告诉我。

B类批评者对《万物生》主题的理解;

《万物生》的主题意思是:万物轮回。


(2)、简析B类批评者所理解的意境;

首先我们要问这是萨顶顶女士或者高晓松先生对《万物生》歌词的官方解释吗?

应该不是!

因为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都没有找出他们二位对歌词简析的信息。

那么这些解读应该只是这四位B类批评者自己的个人体会了。

但问题是,他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选择相信谁?

应该怎样判断谁的解读才是真正符合情理的解读?

是不是如果选择相信他们的解读,我们将会面临一个无所适从的状态?

那究竟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理性的方法是——

我们选择相信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选择人云亦云;

我们选择相信文学常识、相信科学、相信逻辑!

任何违背常识的、不符合科学的、有悖逻辑的解读,无论他们表面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但十有八九,他们是在信口开河、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胡说八道。

威廉·莎士比亚先生说过: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任何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甚至我们鼓励有独到见解的人。

但我们任何一个人也知道或者说应该知道——

独到的见解,不等于是有见地的见解,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见解。

能经受得住时间考验,能让公众接受,心服口服的见解,必须符合常识、符合科学,符合逻辑。

B类的四位批评者对《万物生》歌词意境的解读,互相矛盾。

所以B类批评者要想说服我和其他读者,他们首先得说服彼此。

我对B类这四位批评者都做了回复,前三位的回复就不在这里讲了。

但第四位批评者的解读实在是骨骼清奇,脑洞大开。

特别是他把歌词中“山鹰身上的灰”理解为“秃鹰吃了藏族同胞天葬者后产生的大便,然后落到了行人的身上的”的解读,实在是:滚滚天雷网上来,奔腾脑中不离开。

看他的网名:成都佛系高级导游员 。

我猜这段评论应该是他平时带游客到拉萨,在车上讲给游客听的故事吧。

用萨顶顶的歌曲的来向游客证明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

他说:“去过高原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银河,歌词里河就是指银河”。

我的家乡刚刚好也是一个自治区-内蒙古。内蒙古地理上虽然没有青藏高原高,但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

什么时候高原的人或者是到了高原的人,看到的银河系,就一定是高晓松歌词的里“河”?

萨顶顶和高晓松悄悄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这位仁兄?

然后他因为职业的关系,又告诉了所有他带的拉萨旅游团游客们?

如果这位说:“这是诗,这是意会的,不用写出来,猜都猜得到这是指银河。”

现在我意会不出来,是因为我水平低?

真的是我文学鉴赏能力低吗?

请问:李白先生和高晓松先生,哪一个在诗歌创作上水平高?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仙李白都是很直白地写一个“银”字在河的前面。

然后高先生写一条河,我们读者就得理解为那是银河?

可以这么理解吗?

不怕西藏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有意见?委屈地问为什么歌词里的河不是我?看不起地上的河?

虽然他的解释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就知道这应该是做导游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即兴编出来讲给游客听的故事。

然后因为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信以为真了。

山鹰的灰是鹰的大便?这等联想力真的是异于常人。

我知道导游专业需要很多扎实的知识和逻辑。而且真正专业的导游也一定能够做到。

但同时允许我说句实话,确实有一些不专业和不热爱自己职业的导游,经常是对着游客胡编乱造,甚至是胡说八道。

而一部分游客是因为第一次来这个地方旅游,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判断导游说的是真是假,是对是错。

而另外一部分能够判别真假是非的游客,因为是来旅游,又不是参加学术会议,所以也不会想着去纠正和辩论。

于是,有一些这样的导游在这种状态下,因为讲得次数多了,自己就开始坚信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想法。

入戏太深后,把工作代入到了生活中,把自己胡编乱造的解读拿到了严肃的人文知识讨论中去反驳别人。

谎言重复了一千遍都可以成为真理,所以我理解他们的认知。

但是,这样的人和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是应该被认真对待的,因为非常有可能会误导一些人,对诗歌,对文学等产生不正确的理解。


五、用正常的认知来解读《万物生》歌词;

因为看不到萨顶顶女士和高晓松先生对《万物生》歌词的解读。

那符合常理的简析,就是根据字面意思和能够收集到的官方解释,来做出推论。

再重新看一下这八句歌词。

① 从前冬天冷呀 夏天雨呀水呀,

② 秋天远处传来你声音暖呀暖呀。

③ 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

④ 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呀。

⑤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⑥ 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

⑦ 一片河水落下来遇见人们破碎,

⑧ 人们在行走身上落满山鹰的灰。

文字精炼吗:

“雨呀水呀”等等,不觉得重复吗?

字词、语法结构对仗吗?

“冷不能对雨水”,其他句子更没有对仗了。

音律押韵吗?

前四句的尾字是儿歌和民歌的格式,后四句的尾字分别是:“飞、水、碎、灰”。

“水、碎、灰”是同一个韵母,和“飞”字是韵母相近,这四句勉强算押韵。但音律和前四句一点关系也没有。

好的歌词,如果押韵,一定是一韵到底的。没有像这样分开的。

那我们现在再看看A类和B类批评者强调的意境又是怎么样呢?

《万物生》的字面意思加上网上可以明确地看到的新闻:就是金星老师为萨顶顶女士改过歌名。原来的歌名是《万物生长》。

这可以肯定主题就是想描述或者是说歌颂一下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

问题是歌词中哪一个句子体现出了“万物生长”了?

在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们上第一节作文课,估计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告诉我们:

“写作文一定要紧扣题目!”

如果内容不能紧扣题目,那么无论文字多么出彩,都没有用,因为从根本上就错了。

文不对题是任何写作体裁的大忌!

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文字和语法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基本上是没有几分可以拿的。

但《万物生》这样的歌词竟然竟然能获奖?我很怀疑这个奖项的公信力!

这样的歌词竟然有许多人相信是歌词的高明之作?我只能说《皇帝的新装》里的荒唐在娱乐圈里看来还是很有市场!


六、欣赏《万物生》歌词的群体特征;

很多认为《万物生》歌词好或者是有意境的人,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粉丝心态群体:

无条件崇拜偶像,偶像的任何演艺作品他们都欣赏和喜欢,容不得任何对于偶像的批评;

2、自以为是的群体:

批判好坏的标准不以大众普遍认知的常识、科学和逻辑为标准,用个人的主观臆断代替普遍认知,自以为是,强词夺理,比如B类批评者;

3、人云亦云的从众群体:

缺乏文学常识,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能判断好坏,但看到别人说好,自己就也附和着说好,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好在哪里的群体,比如A类批评者;


七、解读《万物生》歌词的原因;

在写前一篇文章之前,我对《万物生》词作者高晓松先生了解不多。

高先生是1969年出生,我是70后,比高先生年轻了几岁,但基本上是同年代的人。

高先生当年的成名曲《同桌的你》我也喜欢,也会唱。

我不怎么看电视,网上看视频,但说出来可能让大家见笑,如果一定要选择,看那个年龄段的娱乐圈明星,我还是会选择看林志玲。

这句话对高先生的外表其实没有丝毫的不敬。

人的外貌基本上是天生的,对人的敬意不能以貌取人。

兄弟这点素质还是有的。看志玲姐的视频,只是因为男性的本能的因素。

所以,在写前一篇文章之前,我确实对高晓松先生了解不多。

评论《万物生》的歌词是因为疫情突发,我一个人被困在杭州家中,大年初一才因为百无聊赖在今日头条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写了一些书评和影评,以及用我们家领养的萨摩耶狗狗做主角,给女儿编写了一个科幻故事。

然后是某天晚上在知乎看到一个讨论《万物生》歌词的话题,点进去,先是看别人的评论,然后触动了我的一些想法,于是也参与了讨论。

第二天,想到前一天的讨论有一点意义,就复制了过来,重新整理后发布到了今日头条上。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但发布后,竟然发现有不少人阅读,有许多人赞同,也有不少人批评,批评者中有人嘲笑我竟然敢质疑高晓松先生,建议我多了解一下高先生。

我接受了建议。

在网上搜索了高先生许多文章、视频等信息,很认真地阅读和观看了。

然后才发现高先生有显赫的家世、“有趣的灵魂”、学霸、才子等许多高大上的荣誉和称谓加身。而他写的《万物生》歌词也得过一些娱乐圈的奖项。

然而,So what?

这会影响我之前判断《万物生》的歌词是扯淡的结论吗?

No! 丝毫不影响!

理由如下:

1、我评论《万物生》的歌词是对事不对人;

词作者的家世、出生、学历、名气和荣誉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即使词作者全家都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和教授,我依然认为《万物生》的歌词不是好诗歌,完全是扯淡;

2、获奖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一定是经典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够高了吧?但看看有几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能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品?

所以《万物生》歌词获得的奖项,对有文学鉴赏力和理性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

3、我的专业和职业和文艺圈距离十万八千里。但我有一个保持了40多年的爱好:阅读!

我是那种在睁着眼的业余时间里,如果不阅读一点文字,就会产生明显烦躁不安情绪的人。因为这个爱好,所以对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出了一种能力。

我们知道有一些特别会穿衣的女孩和女士,她们去服装店或者是在网上买衣服,看到一件衣服,都不用试穿,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适合自己。

而经常阅读的人,其实培养出了类似性质的能力:

对文学作品,小说类的作品,基本上看第一页就能判断出这是不是一本好书;

一篇文章,看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这是不是一篇好文章。

所以,我解读《万物生》不会受词作者家世、名气和荣誉的影响。而是根据我多年的阅读爱好培养出的文学鉴赏能力来判断。

再次解读的结论仍然是——

好的歌词一定是一首诗!

而平庸的歌词就是在扯淡!


对了,我之前知道那英女士对刀郎先生的恶劣评价。但我不知道高晓松先生也对刀郎先生的作品做过类似的评价。

我是因为接受了高晓松先生的粉丝的建议:多了解一下高先生。

然后在网上搜索高先生的信息时才看到高先生对刀郎的评价。

我把高先生对刀郎的评论复制并做了截图。

1、“哪个歌手如果唱刀郎的歌曲,在我这里他休想过关。我会问他,你为什么要唱歌?如果是心灵需要抚慰,那么唱这样的歌心灵就是这样的,我不认为他(指:唱刀郎歌曲的选手)会是个好歌手。我不会只看嗓子,心灵才是第一位。”

2、“刀郎的专辑我可能会专辑扔进垃圾桶。”

歌词万物生而平凡(再解万物生歌词)(1)

高晓松先生对刀郎和刀郎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评价,我真的是惊诧万分。

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讨论高先生和刀郎高下之分,所以我也不多说了。

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做一个判断:

如果历史一定要把高晓松先生和刀郎的专辑,选择一个丢进垃圾桶,我可以不带一丝感性,完全是理性地判断:被丢进垃圾桶的恰恰会是高晓松先生的作品!

而刀郎先生,将会和和罗大佑、李宗盛等一样在华语乐坛史上留下显赫的声名!

刀郎先生的经典作品也将会被一代一代人继续传唱!

歌词万物生而平凡(再解万物生歌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