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辙和十八韵

“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艺人归纳出来的十三个大致相近的韵部。每各韵部以两个字命名;当时北方说唱文学差不多都按“十三辙”押韵,现代北方的歌谣、戏曲和不少诗歌的用韵也都是一“十三辙”为依据。除了十三辙以外,还有用儿化音构成的“小辙儿”。吧十三道大辙的一部分儿化韵归纳成两个韵部,及是两道小辙儿---“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十八韵”是我国语言学者于1941年议定的作新诗的十八个韵部。每个韵部以一个代表字命名。

“十三辙”和“十八韵”都是根据北京音系的韵母系统归纳出来的韵部,只是前者宽一些,后者严一些。

写诗是不是一定要押韵(看完这些你也会写诗)(1)

1、 押韵的方式

(1) 隔行韵

每隔一行就出现同韵的字。一般是逢双数句押韵,单数句只有第一句押韵。

(2) 联句韵

也叫排韵,每一句都出现同韵的字。(大都在最后的一个字)

(3) 双行韵

每两句为一组,没组用一对同韵的字。陕北民歌“信天游”一般都是押双行韵。

除了这几种常见的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

2、 平仄

“平”和“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平”是平直的意思,指阴平和阳平{也就是一声和二声},“仄”是短促的意思,指上声和去声{也就是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合理安排平仄,交替出现,可以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近体格律诗平仄原则:

(1)在一句之内,平仄以音步为单位相间交错,即“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 最后- -字是韵脚的须是“平”, 非韵脚的须是“仄”。

(2)在一联之内,上下两句的平仄以音步为单位双双对立,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3)在两联之间,相邻两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两两相粘(就是一致),即“平”粘“平”,“仄”粘 特仄”。

以上三点,对于处在节奏点上的第二、四、六这三个字,要求是很严格的,而对第一、三、五这三个字是可以通融的。不过,当第六、七两字的平仄已经相同时,则要求第五字的平仄跟它们不同,所以第五字的平仄的灵活性是很有限的。而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五言句的第- -字,“仄庆平平仄仄平”这样七言句的第三字,也不可通融。如果这两处用了仄声字,则犯了“孤平”(即一句之中除韵脚为平声外,只有一一个平声字)。这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因此,所谓“一、三、五不论”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一、三、五则是非论不可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乎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