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简单解释(虚静)(1)

抽象的简单解释(虚静)(2)

抽象的简单解释(虚静)(3)

“虚”本义为“丘”,“丘”是天然形成的高大土堆。《周易》升卦九三爻辞“升虚邑”,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云“虚,丘也”。(见陆德明,第107页)晚近学者高亨曰:“虚邑,邑之在丘者,故云升也。升虚邑者,不畏水患。”(高亨,1984年,第292页)“虚”可引申为“墟”,遂与人的活动产生了意义关联,如《说文·丘部》:“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段玉裁注曰:“虚犹聚也,居也,引伸为虚落,今作墟。”(段玉裁,第387页)当然这一引申中“墟”没有脱离“虚”字的本义,其含义只有扩大而没有抽象,属于对“虚”字的具体化引申,《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有“升彼虚矣,以望楚矣”之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都是此种用法。后起的“墟”字常与本字“虚”通用,多指不再有人居住之旧居、故城,如少皞之墟、殷墟,这两词也会写作少暤之虚、殷虚。

“虚”字本义的关键在“大”,《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段玉裁注曰:“昆仑丘,丘之至大者也。……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又引伸之为凡不实之称。”(段玉裁,第386页)《诗经·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毛传“虚,虚也”,后一“虚”字即为空虚、不实之义。“空虚”“不实”对“虚”的意义有所抽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虚”的本义。“虚”字的本义还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丘”的形象为“虚”被抽象化提供了基础,《说文·丘部》:“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根据这一解释,“丘”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空旷、空虚之地;且“虚”是大丘,其辽阔空旷之象更为突出。二是由“虚”引申而来的“墟”,往往是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人去城空而为废墟。“虚”字的这些特殊之处使其潜涵有被抽象为空虚、虚无的意义空间,这种抽象化引申在此后的典籍中较为普遍,这就为《老子》对“虚”的哲学抽象积累了语义学方面的条件。

当然,《老子》之前,“虚”已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意义,“虚”被比较广泛地用于对某些现象的描述和概括,也用于情感或者道德品行的描述,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多用为贬义。“虚”最常见的抽象化引申义是“空虚”,大凡缺少、减损、衰落等意义都可以用“虚”来表示。如:“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无由不通,无虚不败。”(《逸周书·文政解》)以上用例,虽然均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虚”字,但有了明显的抽象意义。

关于“静”的本义,《说文·青部》“静,宷也”,“宷”是“审”的异体字。按照段玉裁的注解“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段玉裁,第215页),可知“静”原本是指绘画时使用色彩的技巧和规则,“审”有“明”“详”“悉”“定”“察”等义,绘画中色彩多样而不纷乱便是“静”。此义与“安静”这一后来人们熟知的“静”字的基本意义距离较大,何以如此?段玉裁给出了线索:“安静本字当从立部之竫”。(同上)“竫”的本义是站立不动、安定、安静,所以段玉裁断言:“凡安静字宜作竫,静其假借字也。”(同上,第500页)根据这一线索,“静”的本字是“竫”,“竫”“静”二字久已混用,而“竫”的意义较为宽泛,“静”作为假借字所表达的意义应该就是“竫”的安静、安定义。后来“竫”字逐渐被“静”取代,其安静的本义就成为“静”字的基本意义,而“静”的“画缋之事”的本义遂逐渐消失。

在传世古籍和金文中,“静”多与“动”“作”“躁”为对文,无一例外地用为褒义,表示国家社会的安宁状态。如《尚书·洪范》云:“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周代《师询簋》金文有“临保我有周,于四方民,亡不康静”(见王辉,第182页),《国差甔》“齐邦谧静安宁”(同上,第285页)之语。这些材料表明,古人对“静”字的使用早已有价值上的判断取舍。这种取舍顺理成章地被用于指导行动,特别是将其确立为政治活动的指导原则。这些认识和经验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为《老子》对“静”的哲学提升提供了思想积累。

值得重视的是,“静”的使用不限于社会行为的领域,还深入到道德和心理的层面。《诗经》中反复咏叹的“静言思之”,就表达了对心情平静、情绪冷静下的思考活动的赞扬,其反复赞美的“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诗经·邶风·静女》),将女性特有的娴静淑雅的性情视为美德。综观这些用法,“静”作为对人的评价,表示一种美德,均与《老子》反对躁动、刚强而贵柔、守柔、守静的思想相近。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