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武阳郡、冀州、魏郡、东京、邺都的名称和辖区变迁

王 拯

自北周大象二年(580)魏州设立始,至后唐天成四年(929)改邺都依旧为魏府止。如果中间的改名时间忽略不计,魏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350年。如果精准分别计算,则魏州的历史只有303年,其间更名为武阳郡14年、冀州10年、魏郡16年、东京(后唐)1年零11个月、邺都(后唐)4年零3个月(后晋以后为邺都的时间另行计算)。

曹魏为什么改名襄阳郡(魏州武阳郡冀州)(1)

隋唐时期的魏州

魏州(303年)

省级政区3年。魏州设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辖2郡6县。昌乐郡(下辖昌乐、贵乡、卫国3县)、武阳郡(下辖乐平、聊城、武阳3县)。此时,北周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制,共有属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此时的魏州是省级行政区,其治所在今大名县境内。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甲午,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政区制,魏州降为地级市政区,其治所未变。

市级政区300年。又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隋开皇三年(583)至隋大业三年(607)。魏州初设时为省级政区,下辖2郡6县。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甲午,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政区制,则魏州被降为了地级政区,治所为今大名县,仍辖6县:昌乐、贵乡、卫国、乐平、聊城、武阳;隋开皇六年(586),增辖元城、马陵2县。开皇十六年(596),增辖平邑县。大业元年(605),撤并马陵县、平邑县。大业三年(607),更名为武阳郡,辖14县:贵乡、元城、繁水、魏县、莘县、顿丘、观城、临黄、武阳、武水、馆陶、堂邑、冠氏、聊城。

二是唐武德四年(621)至龙朔二年(662)。唐武德四年(621),复改为魏州,辖13县:贵乡、昌乐、元城、莘县、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县、冠氏、馆陶、漳阴。是年,将顿丘、观城、莘县、临黄、武阳、冠氏、馆陶7县并入澶州、莘、毛3州。贞观元年(627),7县还属,撤销漳阴县。贞观十七年(644),撤销元城、武阳、观城3县。贞观十八年(645),撤销繁水县;龙朔二年(662),改为冀州;咸亨三年(672),复改为魏州。

三是唐咸亨三年(672)至天宝元年(742)。咸亨三年(672),复改为魏州。永昌元年(689),增辖武圣县;圣历二年(699),复设元城县;天宝元年(742),改为魏郡。

四是唐乾元元年(758)至后唐同光元年(923)。乾元元年(758),复为魏州;大历七年(772),临河、顿丘2县改属澶州;建中三年(782),田悦僭改为大名府,建中四年(783),复为魏州;天祐三年(906),辖14县: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后唐天成四年(929)六月,改邺都依旧为魏府,寻复为邺都;后晋开运二年(945)四月,改邺都依旧为天雄军。

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大名、魏县、馆陶、成安、威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内黄、浚县,山东冠县、莘县、聊城市东昌府区等地。

武阳郡(14年)

隋大业三年(607)至唐武德四年(621),治贵乡县,辖14县:贵乡、元城、繁水、顿丘、魏县、观城、临黄、武阳、莘县、武水、馆陶、冠氏、聊城、堂邑。此时为市级政区。

冀州(10年)

唐龙朔二年(662)至咸亨三年(672),改魏州为冀州,治贵乡县,辖13县:贵乡、昌乐、元城、莘县、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县、冠氏、馆陶、漳阴。此时为市级政区。

魏郡(16年)

唐天宝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改魏州为魏郡,治元城县,辖10县:元城、贵乡、魏县、馆陶、冠氏、莘县、临黄、朝城、昌乐、顿丘。此时为市级政区。

东京(1年零11个月)

后唐同光元年(923)夏四月己巳至同光三年(925)三月辛酉,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魏州即皇帝位,诏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辖14县:兴唐县、广晋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临河县、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此时为后唐的国都,相当于今天各国的首都。

邺都(4年零3个月)

后唐同光三年(925)三月辛酉至天成四年(929)六月戊申,改东京为邺都,辖14县:兴唐县、广晋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临河县、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此时为后唐的副都或陪都,相当于今天中国除首都以外的直辖市,如天津、上海、重庆。而且只计算为后唐邺都这一段时间,此后为后晋、后汉、后周邺都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