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近年来几乎成为行业共识,但讲什么,怎么讲却依然成为鉴别各家创作功力的关键。其中很多“假”故事为了迎合主题而生拉硬凑,没有逻辑,也没有内在推动力。

文 | 青山

北纬30度,一直是自然探索类纪录片创作者的富矿。近日,江苏卫视《行走山河之北纬三十度》(以下简称“《北纬三十度》”)也开始了一场探秘之“旅”。该片共8集,自6月21日起每周四晚在江苏卫视播出,共邀请了来自学术、时尚、旅行、探险等领域的八组知名“探险者”带领观众体验探秘之旅。《北纬三十度》从选题、摄制到播出期间均通过知乎与网友和观众进行互动问答,号称中国首档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知识平台联动的纪录片。

以上是结合了部分宣传资料的背景。这篇文章也将从一个验证的路径,去观察当下纪录片创作中面临的“讲故事”和“商业化”两大难题。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1)

硬搭上去的故事

目前,纪录片《北纬三十度》一共播出了5集,分别聚焦玛雅文明、四川卧龙、马里亚纳海沟、江西鄱阳湖和贵州双河洞,五组“探险者”以体验者的身份触摸这些神秘的地方。

要让纪录片讲故事,近年来几乎被创作者奉为圭臬。但要真正娴熟讲好故事却是一件难事,失败的案例也常有之,前有《舌尖上的中国2》里为了讲红烧肉而刻意煽情,后有《了不起的匠人》让每位非遗传承人都限于“没人接班”的困境。

从已播出的部分来看,《北纬三十度》遵循近乎一致的叙事模板,为了增加现场感带入,都选用一个特定主人公的“兴趣”,与亲人的“故事”等来串联神秘点,以期推动情节发展,最终解疑答惑乃至探破这些未解之谜。

然而,事与愿违,原本探索类纪录片应该是探索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可是,笔者从《北纬三十度》中看到的是探索本身或者说未解之谜成了辅助性的内容,相反,主人公的“戏份”过高,出现了“反客为主”的效果。

比如,在第一集《玛雅文明》里,主人公林海音凭借着自身的爱好,独身到达玛雅文明的所在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一共遇到了丛林探险家、导游翻译、民间考古达人和玛雅人后裔,他们分别担任着提供装备、导游、向导和“表演者”的身份,丛林探险家送地图、导游负责开车、向导带去金字塔、玛雅后裔教种玉米……等等。

能看出来,人物故事最大的弊病是,他没有内在的推动力,它的行进轨迹也完全是为了迎合节目想要的路径。这样的方式,在创作中给观众带来的感染力甚至不如当年《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里直接以记者身份探秘而来得畅快。

仿佛一切完美的叙事路径,背后却难以掩盖内容空洞的尴尬。

作为一个探索类纪录片,影片本身没有聚焦于“探”“险”两字上,而是在“游”“览”上,一点惊险没有,所有的介绍性内容缺乏科普性。这一系列的活动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简直就是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人秀,更有豆瓣网友直呼“披着纪录片外衣的综艺节目”。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2)

但是它在挑战难度、嘉宾咖位等上面的设置又完全比不上一档实在的旅行真人秀,所以它很大程度是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里的。

事实上,探索类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以BBC、美国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等欧美的制作为标杆。

在《北纬三十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借鉴的影子,比如BBC纪录片《人类的起源》采用“主人公 导游”的模式。但是,《北纬三十度》只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精髓。以BBC为代表的探索类纪录片往往是带着疑惑或者问题去开始探索的,一步一步去追问,并进行问题迭代升级,逐步得出答案。反观《北纬三十度》,只是导游带着游客介绍性的游览,缺乏对未解之谜的神秘感,难易引发观众对内容的好奇心,观众看了半天不知所以然。

网台互动,只问不答

《北纬三十度》打着中国首档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知识平台联动的口号,在媒体上进行着各种宣传。知乎一直以来是互联网大神的聚集地,影片与知乎合作,理论上一方面能够很大程度地吸引年轻的观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互动。

第一集《玛雅文明》里出现的两处问答(见下图),一共有四个问题,但是随后的影片内容并没有就此作出相应的回答。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3)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4)

据笔者观察,这些问题应该是影片形成成片后播出方后面进行贴片的,而不是在制作层面就嵌入这些问题。本应该是提问与内容自然互动的环节,却在此时脱节,不仅无法解密,还徒增许多疑惑,丢掉了纪录片的本真目的。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5)

不仅如此,笔者在知乎专栏中发现,影片官方账号“《行走山河之北纬30度》节目”下面的互动也寥寥无几,从下图我们也可以看到:提问2个、回答19、文章10、专栏0……且不说,当初合作目的如何,只看目前的效果,恐怕是形式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再谈商业化,纪录片还是广告片?

纪录片商业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难题。和上次对《了不起的匠人》的讨论一致,我们评价《北纬三十度》采用商业化尝试是有益还是有害的标准是,是否有损纪录片“真实”“客观”的本质。

据官方信息,《北纬三十度》的合作伙伴包括独家冠名林肯、战略合作伙伴味动力、互联网合作伙伴知乎等。在金主爸爸面前,《北纬三十度》一点都不吝啬,恨不得将整部片子拍成广告片。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6)

在影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林肯SUV,无论主人公去哪儿都有林肯,出发前有林肯待驾、丛林里林肯带主人公去“探险”、去岛上林肯也能坐船……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7)

LED大灯、后尾箱伸腿感影、开门踏板、中控超大屏、后排影音系统……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北纬三十度》呈现不出来的,全模式下的林肯您值得拥有。尽管如此,笔者还没加片头片尾、右下角贴片等广告呢,因此,笔者一度以为自己是在看林肯的广告片或者测评片。

相比林肯,战略合作伙伴均瑶味动力的发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纬30度未解之处(北纬三十度凑上去的)(8)

不仅片前预告、片中转场、底部游走字幕、片尾贴幕等有它,而且《北纬三十度》全程主人公的饮料都是味动力,只要有人口渴,味动力就会登场,各种瓶身大特写和赤裸主人公“口播广告语”穿插其中,观众想不看都不行。

可以说,《北纬三十度》中的植入,已经损害到观众一个基本的观看体验。如果我们对主人公“喝水”的行为都存有质疑,又凭什么去相信它们在镜头前的其他表现呢?

分析完《北纬三十度》,笔者有一种莫名的担忧,如果有一天纪录片不再像纪录片了该怎么办?以前的国产纪录片类型少、过于说教,一些纪录片人尝试学习西方纪录片制作方法。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笔者发现有些创作者有点走火入魔了。

纪录片的跨界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大为鼓励,但另一方面的担忧,是过于商业化,纪录片最为本真的特质却受到了影响。试想,如果有一天纪录片不再真实,你还会去看吗?

总之,近些年虽然纪录片取得了一些成绩,纪录片不应得意忘形。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纪录片一样,只有抓住最本质东西,才能永葆纪录片的旺盛生命力。

来源:纪实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