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时称三秦,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这里曾受周、秦、汉、唐时期帝王们的眷顾,作为中华文明的福地,这里曾经建立起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然而,这片位于中国西陲的三秦大地,拥有的,不仅仅是物华天宝,更是见证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干戈兵戎。
关中核心区域
在陕西中部,有一片以长安为中心,以东西为走向的一条宽阔的平原。这片平原叫做关中平原,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从这片平原中穿流而过。而这里,就行程了关中的核心区域。
《史记·秦本记》中提到:“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
“汧渭之会”可能是指汧水与渭水交汇的地方,经后世考证,就是指西安以西20公里的咸阳市附近。自此之后,秦、汉、隋唐,都以这片区域作为帝都的中心。
这里有渭水作为生活源泉,有关中平原作为粮食产区,更是有南面的秦岭山脉,作为天然的屏障,是一块上风上水的天然宝地。
关中南北险阻,将关中安全的拱卫其中
关中北面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从关中通往北部的路径,一般以泾河、洛河、汧河这三条渭河支流行程的陕北洛川、陇东泾川、秦陇汧川为主要路径。守住次三处要地,就几乎阻绝了北面的威胁。
关中南部紧邻连绵不绝的秦岭山脉,在关中与南面的汉中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想从南面进入关中,就只能走著名的秦川古道,即:陈仓道、子午道、武关道、褒斜道与傥骆道。
四面关塞,阻绝要道,保证了关中的安全
在关中平原的边缘地带,矗立着四座关塞。
东面·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一道门,即守卫关中,又守卫关内,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的美誉。
南面·武关:始建于春秋,当时名叫“少习关”,坐落于秦岭东段,是关中通往荆襄平原、襄宛盆地的必经之路。清代有诗云:“武关一掌闭秦中,襄勋江淮路不通”
西面·大散关:始建于周朝,刘邦“明修贱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经过的。散关位于陈仓古道,是联通汉中、陇西、甘南的必经之路,有“一关据三地”的美誉。
北面就是萧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坐落于六盘山山口,扼守泾河通往关中的要道,是守卫关中北方的重要关口。
《史记》有注: 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并称为秦之四塞。(东汉时期,函谷关被潼关取代)
四关固,则关中安;四关失,则关中亡。
如此易守难攻的地势,势必会被历代帝王所追捧。从秦朝起,关中就是秦汉时期的京畿所在。这里,即发生过曹操与关中联军的战争,也发生过安史之乱,即有东西魏交战的印记,也见证了李自成最后的倔强抵抗。
后面,我将陆续介绍其中的几场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