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御史仔细看了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总体来看这部剧一般,有些情节不大符合历史实情。尤其是对陈廷敬一生经历最大的一次风波——张汧案,交代得不够客观公正。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1)

按照剧中的介绍,张汧是一个品行不错的官,唯一不足之处就有能力一般。可实际上这个张汧是个彻头彻尾的大贪官,他倒台后曾引起了一场官场大地震,不仅陈廷敬受到牵连,此外还有高士奇、徐乾学等康熙宠臣,也都受到了革职罢官的处罚。

张汧案始末

张汧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是老乡。他比陈廷敬早中进士早入仕,康熙初中期,张汧投靠权臣明珠得其庇护。自外任地方后,张汧的官声一直不好,在山东、福建为官时已是贪名满天下。

后张汧在明珠的提拔下,升任湖广巡抚,作为一方大吏,张汧不改贪婪本性,对下属百姓极尽搜刮之能事。朝中御史由于忌惮明珠的权势,都不敢揭发他的所作所为。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2)

康熙二十七年,有一个不怕死的御史陈紫芝上书参劾了张汧,揭露其贪赃枉法的罪行,并认为保举张汧的相关官员定有营私舞弊的嫌疑,请求康熙帝一并查处。

康熙接到奏折后十分震惊,当即询问身边的大臣。时任吏部尚书的陈廷敬说张汧是他的姻亲,但此人的行为向来不谨;刑部尚书张玉书以及左都御史徐乾学也发表意见,说张汧为官数年来名声一直都不好。

康熙听后觉得很不满意,既然知道张汧行为不端,为何又不及早上报。为此他派出了以于成龙为首的几名钦差前去查证,经过调查发现张汧不但收受巨额贿赂,还营私舞弊为己谋利。很快旨意下达,张汧被革职交部议处。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对张汧进行了突击审讯,张汧在供状中交代说他本不愿去当湖广巡抚,无奈徐乾学、高士奇、陈廷敬三人一再督促他。他还交代说,自己曾向这三个人行贿。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3)

张汧的供词顿时引起了朝野震惊,康熙也觉得这个案子不能再审下去了,否则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牵连进来。然而此时案情早已满朝皆知,捂是捂不住了,况且有些人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扳倒这三位深受康熙信任的宠臣。

徐乾学这个人是个假道学,在索额图、明珠两党之间左右逢源,他向康熙表明自己没有受贿,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说拿了银子的是高士奇和陈廷敬。

高士奇也不认,说自己与张汧向来无交往,他之所以被委任为湖广巡抚,都是陈廷敬这个亲家一手操作的。

这样一来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了陈廷敬的身上,徐乾学、高士奇能推掉但他却不行,有了姻亲这层关系,说没有干系任谁也不会相信。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4)

陈廷敬有没有举荐过张汧

陈廷敬是吏部尚书,又是张汧的儿女亲家,这是事实。可是张汧是顺治三年进士,又是明珠的亲信,陈廷敬却是顺治十五年进士,资历无法与张汧相比,更谈不上举荐张汧。实际上真正受贿的人是徐乾学。

不过话又说回来,陈廷敬要说一点干系没有也是不成立的。毕竟他与张汧是姻亲关系,而且与高士奇、徐乾学同在南书房当差,他对张汧行贿徐乾学一事并非一无所知,只是碍于亲戚、同事的情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康熙帝为此也单独召见了陈廷敬,但陈廷敬也未据实相告。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只能由他一人承担,尽管陈廷敬有无尽的委屈与愧疚,可能做的只是向皇上请罪,提出辞官回乡的申请。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5)

在请罪奏折上,陈廷敬言辞恳切,说自己辜负了皇上的信任。此外他又说自己向来与张汧交往不多,自担任吏部尚书以来也没有照顾亲家,张汧此举是无端诬陷。

康熙对于陈廷敬的请求没有给予明确回复,张汧一案由于牵扯的人太多,仅保举过他的人就有很多,除了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等以外,还有不少朝廷重臣也在其中。

这个时候康熙如果动其真格,势必就会掀起一场官场地震,如此以来不利于朝局,何况这个时候去动明珠时机也不成熟。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6)

张汧一案最终低调处理,张汧被革职罢官,与此案有直接关系的高士奇、徐乾学、陈廷敬三人也被解职。

张汧一案是陈廷敬一生经历过最大的一次风波,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康熙念在陈廷敬效力有年的份上,没有让他回乡,而是让他留在京城主持修书。而高士奇、徐乾学由于参与党争,且都有收受贿赂的前科,先后被御史参劾,康熙失望之余,让他们提前退休回家养老。

几个月后,康熙帝又重新启用陈廷敬,委已左都御史,后改任工部尚书。康熙帝信任陈廷敬不假,可张汧一案终是给康熙留下了阴影,陈廷敬到底有没有收受贿赂已经无从得知。

一代名相陈廷敬被抓(张汧案陈廷敬唯一的)(7)

或许也是因为张汧一案,陈廷敬的仕途受到了一些影响。本来按照正常的程序,作为吏部尚书的陈廷敬理应升任大学士,但直到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才拜为文渊阁大学士,这个代价确实有点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