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复仇的定义都是酣畅淋漓的,因为复仇带来的快感更多的是对于之前所受的憋屈的一种正向反馈。因此,描写复仇的影视作品会让人不自觉的带入到主角的视角,从而进行一次又一次地让人感觉非常爽快的设定当中。很多关于复仇的作品也都是被冠以爽片的名声。然而当这个复仇的过程非常漫长且对于复仇来说主角牺牲得太多的话,那么这样的复仇片还会让人觉得爽快吗?
《零度以下》是一部讲述报仇雪恨的电影,本片讲述的视角是一个警察在押送犯人途中,警车被劫的故事,然而劫警车的人并不是一个想要制造各种动乱的社会人士,而只是一个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报仇雪恨的机会的父亲。然而,这个报仇雪恨的过程却看得人很纠结。
警车被劫,劫匪与警察发生交火,有警察身亡且有犯人因此而逃跑,但劫匪并不在意这样的结果,最终,只剩下一名警察押送犯人了,劫匪这个时候出现了,出现后的劫匪开始与这名警察谈心,进而交流了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些罪犯一网打尽的真实原因。警察受到感染,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他用违反纪律的方式为自己正名。
《零度以下》是一个憋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的憋屈地点在于犯罪过程的选择。如果我们带入警察的视角,这个故事就如同片中演绎的那样,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果,警察并没有因此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劫匪也没有因此而获得酣畅淋漓的复仇体验,这并不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同时也没有办法让我们为之动容。因为复仇太难了。
复仇之所以难,在于劫匪将复仇的过程设定为劫警车,这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决定,然而劫匪却对于这个决定非常认真,如果他稍微了解一下劫警车的过程的话,就不会头脑发热到妄图使用暴力将自己设定为与十几个人为敌的状态。
如果他选择一种别的途径呢?在侵犯自己女儿的犯罪分子出狱的时候选择将他狙杀,或者在这个罪犯入狱后,自找人接近或者自己直接接近之后进行狙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复仇途径,但是片中的这个被复仇的情绪冲昏了头脑的老父亲却不愿意采取这种方式。从而选择了一种最不经济,最不实惠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女儿复仇,然而这种复仇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成功的复仇,而只是将犯罪分子击伤。
之所以《零度以下》会让人觉得憋屈,原因就是这样,我们作为观众,大家所喜欢的复仇是一种酣畅淋漓且让主角开了上帝之手后,对于犯罪分子或者反面人物进行彻底的攻击的。然而本片更多的时候是主角跟一个警察在斗智斗勇。虽然在前期,警察屡屡受挫,但在后期却让主角强行降职。这种方式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觉到很憋屈,这种憋屈并不亚于主角的整个复仇过程。
大家都喜欢看基努李维斯的《疾速复仇》系列,原因就在于该系列给观众们提供了一种发泄途径,这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将主角的整个情绪带进去,且让这种情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可以跟观众们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更多的时候可以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对于观众来说,他没有办法听从主角娓娓道来,为什么要复仇,期间有什么样的故事,但观众却明确有仇就需要报仇,有坏人就需要对于坏人做出解决,这样的朴素的理念就需要每一个创作者予以重视。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零度以下》的原因也在这个方面,创作者为了给影片一个结局因此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做了一定的取舍,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小成本影片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发展历程进行故事递推,最后为了强行结局而给出了一个设定且让复仇者降智。这是观众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创作者总是要给故事一个结尾,因此,他无所谓观众怎么想。
虽然之前很多观众对于西班牙的悬疑片都很着迷,但这种着迷的背后却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西班牙固然有着《看不见的客人》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但并不代表这些创作者们就一直能够稳定的输出各种各样的优秀的作品而没有失手的时候,本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外。因此,过度的迷信某一个领域的类型片还是不明智的。
总的来说《零度以下》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但创作者却没有能好好地雕琢剧本且没有对于观众的诉求给予明确的回应,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虎头蛇尾的影片并没有能戳到观众的痛点,6.4的分数显然是高估了,真实的分数应该在6.0左右。可见,悬疑片也有失手的时候。
……
你好,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