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演练)(1)

一、单选题

1.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2.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活跃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三教合一的加速

3.西汉时,朝廷的主计机构是丞相与御史府。皇帝想要向郡国上计吏了解情况,则要遣近臣问询。东汉初年,计吏到京向司徒、司空上计后,还要面见皇帝应对提问,还有可能被授予官职,部分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察举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B.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优化

C.官员考核程序渐趋复杂 D.郡国计吏获得了监察权

4.明代的全国总志《大明一统志》的编纂者指出:“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由此可见,明代编纂《大明一统志》的主要目的是( )

A.展现明代疆域的广阔 B.服务于大一统国家治理

C.维护天朝上国的地位 D.宣扬明朝统治的合法性

5.如表是清末举人刘大鹏在不同时期对家乡由西赤桥村经济生活的记载,这表明该地

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演练)(2)

A.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结构相对稳定

C.弃农经商现象严重 D.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6.下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演练)(3)

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北宋时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7.16世纪时,西欧国家货币中所含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货币发行量却大幅增加,即使是小农经济最为盛行的国家,其货币发行量也在半个世纪内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欧国家( )

A.放宽铸币政策限制 B.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大量输入美洲金银

8.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表明

A.独尊儒术推动思想统一 B.文治武功促进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9.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思想发展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10.清朝改土归流后,大量人口流入武陵民族地区。当地官府建立学宫、书院、义学、私塾;利用石刻、牌坊、志书、口头传颂等方式,把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人树立为楷模:修建忠义祠、节孝祠、武庙、文庙等。这些措施( )

A.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B.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C.侧重民族文化传承 D.促进了文化认同观念

11.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大批文艺工作者深人部队、农村、工厂,奔赴前线,出现了大量反映工农兵战斗生活的作品,如群众喜爱的新秧歌《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这些文艺成就

A.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B.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C.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体现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12.20世纪初新办报刊登载的文章大量地介绍民族主义,强调在中国实现民族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国内的《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刊物所载文章少则15%,多则30%都是宣传民族革命内容的。这一现象

A.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凸显了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

C.反映了清末新政的核心诉求 D.推动了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市籍制逐渐破坏,工商业者取得了更大的自由。中国的行会约始于唐,当时在市中按行业组织成行,有行头管理,负责向政府纳税。行头代表本行利益,有事与官府交涉。工商业者要按行向官府供应百货,官府上下勒索,各行苦不堪言。宋代的行会也是一种垄断性的组织,如不是本行中人,即不得在当地营业。为了防止本行内部的竞争,行会评定物价,规定了行户不得离开这一规定而“违众独减”。各行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也有要求,如所做的产品不合规定,便被拒绝投行。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04年,上海、天津等通商大埠率先成立商会。1912年,全国性商会组织成立。商会是所在地区的不同籍贯、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式商办团体。20世纪初,上海商务总会倡导大规模抵制洋货运动,多地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运动。商会还积极参加了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以“尽立宪国民之义务”,部分商界的有识之士从支持立宪转向支持革命。五四运动期间,一些地区的商会领导商人罢市,抗议政府逮捕爱国学生,要求维护国家主权。总之,近代商会“登高一呼,众商皆应”,其影响力突破了经济领域而变得更加广泛和深远。

——摘编自伍继延《从“商帮”到“商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行会发展的条件及其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传统行会相比近代商会体现的新特点,并概括近代商会的积极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士族官僚支持下的西晋王朝建立后,民屯制度正式废除。之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西晋平吴以后,晋武帝开始推行占田制。规定,凡是立户丁男,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70亩,女子30亩。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如果以占田之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之下农民相比,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之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有土地、人口也有一定限制作用。《晋书食货志》中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田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景象。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可得知这些调整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利,彰显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宪法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利,非突出主权在民,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构建了法制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宪法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利,未涉及规范公民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可得出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突出的人的地位与价值,反映出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活跃,B项正确;魏晋时期是门阀活跃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皇帝想要向郡国上计吏了解情况,则要遣近臣问询;东汉时期,计吏到京向司徒、司空上计后,还要面见皇帝应对提问。这就减少了皇帝问询的环节,是国家治理的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选官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C项;郡国的计吏并没有获得监察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可知,明代编纂《大明一统志》主要是了解统治的疆域,服务于大一统国家治理,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编纂《大明一统志》的主要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从刘大鹏的记载来看,从1892年至1932年,由西赤桥村基本形成了十分之一务农,十分之八九造草纸的经济结构,这说明该地区经济结构相对稳定,B正确;1892年至1932年,由西赤桥村造纸人数并未发生变化,意味着当时造纸业的技术领域并未出现本质变化,排除A;从记载来看,当时该地区主要从事手工业,其次为农业,而非商业,也间接证明该地区商品经济并未达到高度繁荣的局面,排除C、D。

6.C

【详解】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商业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故北宋铸币量会大幅增加,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金属货币与材料中金属铸币量的增加趋势不符,排除A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同,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货量短缺,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农业一直占据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当时西欧国家为适应这一要求,减少了货币中的金银成分,C项正确;当时铸币权仍归国家所有,排除A项;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B项说法是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从美洲输入大量白银,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武功,而是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排除B项;汉赋是文学成就,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A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赐胡姓”、“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结合所学,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故A正确;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内容,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开始兴起,故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文明在衰落,D错误。

10.D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清朝改土归流后,大量人口流入武陵民族地区,地区文化冲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武陵民族地区各地方政府,以儒学教化为中心,构建多元教育体系,又采用多种方式表彰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行为,这有利于树立统一的价值观,促进文化认同,D项正确; 材料中是地方政府在积极作为,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A项;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汉武帝,排除B项; 材料中措施侧重儒学教化,也尊重民族文化,而不是侧重民族文化传承,排除C项。 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大批文艺工作者深人部队、农村、工厂,奔赴前线,出现了大量反映工农兵战斗生活的作品,如群众喜爱的新秧歌《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出现了《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剧目,反映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发展生产,团结抗战的使命感,故D项正确;A项太夸张,排除A;B项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排除C。

1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各阶层都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此时的 报纸大量刊载民族主义的内容,正是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A;19世纪末维新变法就已经失败,排除B;报纸刊载的是民族主义,这不是清末新政的核心诉求,也和推动马列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D。

13.(1)条件: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功能:管理本地行业组织;维护本行业的利益;服务于封建政府的搜刮;规范行业的生产和经营,限制行业内部竞争。

(2)新特点:突破行业、地区限制,具有开放性;有了全国性组织,更有组织性;活动范围突破经济领域,更具政治自觉性。

积极作用: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反帝反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进程。

14.(1)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动;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内容:建立新型的城市管理机构;初步确立城市管理体制的相应法律体系;实行城乡分治。

影响:建立了城市管理机构雏形;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城市管理的近代化;为后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任三点)

15.(1)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遭到破坏;农业人口减少,国家赋税得不到保障;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

(2)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护了士族的特权;人民负担有所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