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新发明(发光变色衣服变身)(1)

将衣服当作“显示器”,实现收发信息、实时导航等功能,这是科学界一直在探寻的方向。日前,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相融合,并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织物材料可以像屏幕一样发光变色。

记者获悉,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其“创造了重要而有价值的新知识”,该研究也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全球顶尖科研成果背后,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实验室——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

实验室命名有着不解之缘

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坐落于宝山区,同时也是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之一。彭慧胜教授团队的大量试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该实验室的命名也与彭慧胜教授有着不解之缘。2017年起,彭慧胜教授团队的“连续化制备纤维状锂离子电池”项目在宝山搭建了中试实验室开展产品化工作。以高导电的碳纳米基纤维作为电极材料或功能载体,连续化构建出新型纤维状的锂离子电池器件,并开发出具有可三维变形、高通透性的柔性储能织物,可有效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便携式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就是说,衣服纤维中可以储存电能,将纤维和锂电池结合在了一起。相关研究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纤维电池实验室的设备同样可以应用于纤维显示系统,基本原理有相通之处,同一个实验室、同样的设备,我们可以在纤维领域做出更多成果。”彭教授说。

显示屏新发明(发光变色衣服变身)(2)

解决从“实验室”到“流水线”最后一公里

来自高校的创业者们都知道,从“实验室”到“流水线”要经历许多环节、步骤,时间漫长。

一般而言,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大多承担的是理论和小试(即实验室试验)。从小试到量产之间,还有个关键步骤——中试。这个环节兼具验证实验室产品是否有能力量产、给投资者看到实际产品效果和预判量产成本等重要作用。

实践中,中试环节常常因为科研机构、企业投资者“两不靠”而成为“真空地带”。更有不少业内人士将其视作科研成果产业化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获悉,此次复旦团队的科研成果,大量用到了宝山提供的中试场地、设备和人员。“宝山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更是一个平台和一整套机制。”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董事长梁勇说,“复旦团队在成果转化时缺少中试设备和工程人员,平台就出资聘请相关人员配合团队进行产品攻关,才有了此后一系列可以落地的成果。”

在宝山,类似的中试实验室,还有近十个正在运营中,领域涉及航空发动机、火箭材料等。其中,不乏石墨烯芯片晶圆等“卡脖子”项目。“整个中试实验室基地以环上大科技园附近为主要物理空间,特别是在宝山提出打造科创主阵地以后,我们也加快了布局速度。”梁勇说。

作者:王嘉旖 孙小尘

编辑:单颖文

图片:受访对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