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的历史故事:浚县大伾山大事记(1)

浚县古称黎阳,黎阳是古代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和黎阳有关。

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退保仓城。

十一月徐世勣(懋功)收到魏征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懋功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徐懋功在大伾山建懋公宅,并有“古守臣别墅”。

唐武德二年(619)李密叛唐被杀,徐懋功奏请收其尸,获准,二月十六日,徐部全军缟素,以君礼葬李密于大伾山西南,今存李密墓志铭。

武德三年(620)王世充以邴元真为滑州行台仆射。李密旧部、濮阳守将杜才干恨元真叛李密,怒杀之,取其首级,至黎阳祭李密墓。

武德五年(622)五月李渊派其子唐王李世民到黎阳,召集各路军兵赴济阴(今山东曹县),攻打徐圆朗。

永隆元年(680)始在浮丘山上凿石窟造像。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造。南窟内浮雕佛像996尊,并建寺庙,后人称之千佛寺。

五代十国

后周显德五年(958),世宗柴荣敕令天下废佛寺,寺僧还俗。大伾山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获准。次年,镌刻《准敕不停废记》碑纪其事。

端拱元年(988)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弩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

大中祥符四年(1011)黄河自通利军决口,汇入永济渠,冲毁军城。五年,通利军民众筑大堤保护军城,于大伾、风凰、紫金山之间低洼处挖渠泄水。

天圣元年(1023)改通利军为安利军,迁军城于浮丘山西(今浚县新一中校址)。

天圣七年(1029)地大震,军城陷为湖,迁军治于浮丘山巅。

崇宁四年(1105)滑州、黎阳民众合筑向固城(今大伾山南杨堤附近),城内驻兵千人,以备接应滑州、黎阳兵事;又驻埽兵二千,治理河患,以十指挥统领之。

政和五年(1115)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是年,督水使孟昌龄上书获准,于大伾、凤凰、紫金三山之间筑二浮桥。徽宗赐名,一曰天成桥,属浚州;一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微宗题写桥名并摩崖刻石。“天成桥”由蔡京题写并立碑于大伾山北麓桥头驿站。

宣和元年(1119)大伾山龙洞祈雨灵验,徽宗敕封龙神为“康显侯”。今存康显侯告碑,正文由蔡京书,序跋由黄翰书,有51方“吏部尚书之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抵浚州,驻守黎阳津的宋守将梁方平望风南逃,南岸守兵焚天成、圣功桥。金兵乘小舟渡河,直取东京。

明昌五年(1194)黄河改道南徙。自此,大伾山东黄河断流,形成故渎。

是年民众捐资重修大伾山东岳庙(今天齐庙)。

兴定元年(1217)连年征战,浚州民众不堪其苦。公推王泉为棚长,据大伾山自保。

至治二年(1322) 浚州知州刘友谅于观音岩求雨有应。次年,于岩壁线刻观音坐像,后于像下凿洞,内雕石观音像。

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攻占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丰泽庙等古建筑。

至正年间(1341-1368)东张庄村民虑官府谒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夷冢处。地方官误祭假冢达200余年。今存《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

了解历史,了解浚县。以上历史资料或许对你有用。想知道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请关注@黎阳王振中继续给您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