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的教案简单好还是写具体好(所谓听课)(1)

老师之间的听课活动

“听课”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即使农村点校也这样做。每一位老师准备一节课,由学校组织在某个时间段,学校开展老师间的相互听课活动,这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年轻老师观摩其他老师讲课,观察上课老师的板书,板面布局,如何进入课堂情境,如何组织教学,使用普通话标准度,语速及语言艺术运用,如何深入浅出,层层剥茧讲道理。听一听老师们对课的评价,了解一下学生学习效果,找出自己不足,调整自己的风格。这对老师个人进步,快速进入角色,是个有效的捷径。

学校还组织推门听课活动,就是少数领导和少数老师参加的“听随堂课”。听随堂课,有一部分老师是不配合的,有一部分老师无所谓。感觉是“你听你的,我讲我的”。曾经出现过不愉快的事情。

一次,当时的校长叫上没有课的老师,作推门听课活动。上课铃声响过,他们直接走向一个正在上课的中年老教师,一个女同志(现在这个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了)。他们悄无声息坐在教室后边。中年老师讲课平铺直叙,像作一般报告一样,一只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淡淡地用二十多分钟讲完课,剩下的时间学生一直做练习。当感到没有什么可听的时候,就准备走出教室。这时中年老师拦着他们,要求当场评课,问:课讲得怎么样。校长当时没有思考一边走一边说:“可以的,不错”。中年老师说:“校长不能走,你得说一说我哪儿讲得好,顺便说一说我哪儿讲得不行。”态度突然强硬起来。事发突然,他们一时愣着。校长因为没有准备,也不见得真正听了,胡言乱语:“我说你讲得好,就是好”,“那不行,你非得给我讲一讲,我哪一点好”。校长说不出什么,非常尴尬。

2000年前,中心校也经常组织本区域内相互听课活动,由中心校一位领导带队,部分老师代表参加,到某校听部分老师讲课。之后,偶尔组织听教学改革课模式课。后来又出现“说课”、“微型课”。现在“优质课”评价权归县基础教研室。

我也曾经在四小作过一次实实在在的公开课。学生人数竟然有113人之多,讲课开始学生说话声音有,声音不算大,尽管如此,后边的学生,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几乎听不清讲课老师的声音。

我想验证一下我在农村小班额,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形式,在大班额状态下会是什么样子。我讲的课题是物体的平移与旋转。基本设计过程是:首先复习导入,然后1,提出课题;2,学生预习新课内容;3,出示课件,师生共同讨论平移旋转的过程和特点;4,拓展、巩固练习;5,小结;6,作业安排。到第3环节时,我用前边一部分学生临时成立了三个学习小组(由老师指定那种),每个小组三到五人。学生表达见解的顺序规则事前也讲明,比如一个学生讲完毕之后,另一个学生才能开讲。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班级文化,没有形成规则意识,虽然定有规则,学生开讲之后并不遵守,小班额时事先已经成立了学习小组(临时的学习小组规则意识差,不能开展正常活动)。大班额中,很多学生有积极表达的意愿,总想大声甚至声嘶力竭表达出来,大家都想说出来,其他学生声音也很大,整个局面乱糟糟的。我用拍手、拍桌子大声示意也没有控制得住。我没有成功的按照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出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好像学生什么都知道(可能这节课学生已经学过)。所以课到这个环节基本是失控了。学生太多了,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小学生,学生的声音碾压老师的声音。后来想想,如果想保持班内安静,也只有不要互动、对于提问只能是指定回答那种,指定学生回答班内安静一些,大班额决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只能是老师讲述那种;单纯演版可以,评价时也只能老师评,学生听老师评。课最终没有进行完,时间到了,我宣布下课。课是不成功的,至少证明班额太大,不适合用小组学习形式。

2017.10月某日上午,教育局组织全县小学老师在县城第一小学听吕燕老师讲数学课(学生约十几)。吕燕老师是教研室的教研员,女同志,三十几岁。听说她为讲这节课准备了几个月,后来多次到外地听课,据说打磨这节课很费功夫。她连续讲了三天(我们参加的是最后一次),每次讲课座无虚席(教育局组织的),教研室领导全程陪讲,她的课确实讲得很好,语言标准板书规范,语速快慢适中,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课堂组织得体,知识讲解透彻,循序渐进,学生回答问题效果热烈,师生互动多,在场的领导和老师没有一个认为不优秀。看似以学生为主。当时吕老师在黑板上写错一个答案,就是讲分数时说到,并在黑板上用分数写出“四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一”字样,到总结的环节时候很自然的自己又纠正过来,问:“同学们!四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一吗?”领导特为这个动作点赞(当时学生没有反应)。当然应该点赞。当时吕燕老师反问学生对不对(当然应该问,而学生没有反应)。教研室其他专家也做了讲评。听课老师在下面窃窃私语,可是对老师在黑板上的一个错误,没有一个学生在当时整个讲课时间段提出质疑。学生当时为什么没有提出质疑呢?为什么不能提出质疑呢?为什么要质疑呢?学生们真正自主学习了吗?要知道老师包括专家也可能会有时笔误、口误,出现笔误、口误本身是个正常现象,这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是个真实情况,这就是教育教学生活,这就是学生学习生活。是不是只有老师对学生带动,从来没有看到学生对老师的主动互动。这节课的看点仍然是听老师讲课,没有看到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果通过某种平台,让学生当时提出质疑,我认为是最圆满的。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从学生如何学习角度看,学生应该表现什么素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常情况下能表现什么素质呢?独立、阳光、健康、坚持思考、质疑、正常沟通、敢于沟通、不折不挠、不怕吃苦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形成这样的品质,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总是感觉人们的做法,总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导。这个名称但从字面上很容易让人,与‘去听老师讲课’密切联系起来,很难摆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表演”。(事实上一节课往往经过打磨多次,尽管有进步意义,试问,真实的教学活动真是这样吗?)。在这种课上,评委对学生的观察上也只注意学生气氛是否活跃,和学生对老师讲课活动配合的契合度上,就是看老师的精彩表演和学生的精彩配合。我们认为重点应关注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艺术和学生学习活动是如何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细节包涵具体丰富的教育内容。所谓“听课”,重点观察了老师,不符合课改精神。

我们认为,老师讲课行为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不是真正意义上学生的学习。自主的合作交流方式,是否是西方教育形成西方民主的学校教育基础?学校的教育文化肯定起了作用。所以我们以为,在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育文化环境上,应该设置‘优质课程’理念(或者叫‘优质引导课程’)。‘优质课’还是‘优质课’,它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优质课程’不能叫做‘优质课’。真正的‘优质课程’不是一两节课能反映出来的。它有一个教育教学个性化与班级文化形成、相互融合的生成过程。“听课”,应改为“观课”,“观摩课”,“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课”“观察语文(数学)学习活动课”、“观察学习活动教研课”比较符合课改精神。“听课”着重点在老师感觉的效果,没有从学生层面考虑。而效果可以被人做秀。

确立‘优质课程’这个名称之后,将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起来,评价‘优质课程’将从老师如何引导和学生如何学习的活动中去观察评价。每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会形成独特的风格。班级文化的形成,不是老师一手操办的那种,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相互作用生成的那种文化,学生不是老师的棋子,不是老师连动作、语言、表情、过程、结果都设计好,让学生背一背去表演的那种,那种对学生成长起的作用不大(当然也起作用)。现在,不少学生的饮食起居各方面都被家长设计好了,所以这些学生长大了变得无情无能无脑是很正常的事;谁又能想到,对于学生学习方面,一些老师现在做的一些事也都是为学生设计好了的,学生变得无情无能无脑也很正常。

因此说一课一世界。

有的优质课就是花拳绣腿,仅此一节而已,不少老师靠这一节光鲜一辈子。基础教育小学段缺乏朴实有效的素质教育。现在,老师讲公开课就像表演。我相信一个课堂形式,或者讲课方式的呈现,需要一段时间。一节课就能确定一节优质课,叫优质课可以,决不能叫做“优质课程”。要想确定一个教师的独特的优质课程风格需要用很长时间。‘优质课’可以叫作‘优质课’作为教研活动是可以的。可是决定一个优秀老师应该考察他的‘优质课程’。它有一个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文化形成过程。教室应改叫“学习室”,或“引导室”。“教室”的“教”字太误导各界人士了。名称改了之后,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起来,评价优质课程将从老师引导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去观察,共同的教与学的活动不可分割。

我建议,基础教育阶段,优质课需要评,优质课程更需要评;优秀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技能型的,有思想性型,有两者综合型的。基础素质教育要建立平台,平台需要活动,所以共用经费应该有一部分发到班一级,甚至各科目老师手里,便于班级开展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领导应该相信各科目老师,管理上应该有监督机制。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脱离老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少数人评议,常常会出问题,容易形成腐败文化。怎么表明是干出来的呢?所以民主评议只能是从基层作为民主生活活动。所以好办法是以上级组织每隔几年经过群众举荐优秀工作者,组织部门发现查违反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者处理之,表扬和物资奖励优秀工作者,直接到位。让那些插手为私者不能有所作为。教育特别需要这样的环境。

欢迎大家评论。不对的我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