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各村的来历

黄骅市好古老的历史(黄骅市各村的来历)(1)

关帝庙: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居韩村北部,故称老北头。清末,韩村分为13村,此村傍古关帝庙,取名为关帝庙。

大街北: 同上,因该村位于大街北侧而得名。

大街南: 明永二年(公元1404年),郑,刘2姓由山酉洪洞县迁居河北滦县柳宁营,再迁于此地定居。清末韩村分为13村,该村处于大街南侧而得名。

财神庙: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清末韩村分为13村,该村居韩村西南角,村名改称西南角,又因村内有财神庙,改称村名为财神庙。

前场: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郑,王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该村位处李姓南场,取名前场。

后场: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范,王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该村位处李姓北场,取名后场。

坑西: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姓由山西洪洞县赵城贾家营迁来此地定居,此地附近有寺院,故称大寺。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该村位于荻子坑西侧,取名坑西。

坑东: 同上,因该村位于荻子坑东侧,取名坑东。

后街: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由江苏应天府上元具铁犁坝迁居河北滦县,明万历初由滦县迁来定居。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该村位处韩村北部,故村名为后街。

东十街: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孙姓由湖北襄阳府孙家庄迁来此地。清末韩村分为十三村,因村有小型十字街道,取名小十街,又该村居韩村东部,改称东十街。

楼西:明永乐二年。贾姓由山西洪洞县赵成贾家营迁居于此,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村处范家土楼西侧得名。

楼东:明永乐二年。王,刘,袁3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此,清末村分为13村,因村处范家土楼东侧得名。

楼后:明末,王,张2姓由扣村迁居于此。清末韩村分为13村,因村处范家土楼之后得名。

沈庄:据沈氏家谱记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封于河南沈地,以地位姓。明永乐二年,由江苏迁来此地占产立村,以姓取村名沈庄。

马庄:相传许,夏两姓为耕种地亩方便,由方庄迁出立村,因该村成马鞍形,取名马庄。

方庄:建于明永乐二年,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此,以姓取名方庄,至清中期,方氏不昌盛,招赘李姓,其后

裔文显,中举后将村名改为李方庄,后复称方庄。

新立村:初称联合社,1957年春,由城关高级社(3乡1镇)组织青年400余人到此开荒种地,兼养畜禽,是社畜牧队。1961年由县政府命名为新立村。

赵孙村:清乾隆年间,赵姓由丁村(现海兴县丁村)迁来立村,次村居中,四周皆称孙村,遂取名赵孙村。

张孙村:明永乐二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此,因此地遭靖难,古村皆毁,劫后免难,幸存者相逢,互祝庆存,故称存存,待张氏定居,人口较多,遂取名张孙村。

魏孙村:据魏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魏姓有河南淇县魏辉府于临头迁往天津府石碱滩,至清朝再迁于此处立村,因村附近有张,卞,东等诸孙村,遂取名魏孙村。

卞孙村:来历同张孙村,因卞姓较多,取名卞孙村。

东孙村:明永乐二年,李,金,孔3姓由山西洪洞迁来立村,因村处于诸村之东,取名东孙村。

中孙村:明永乐二年,杨,王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村居张,东二村中间,取名中孙村,因村庄规模较小,又称小庄。

后苗:明永乐二年,苗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苗庄,后因分村,此村居北,故称后苗。

前苗:参照后苗。

歧口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张,王,李,刘,韩迁来定居,此地为岐河口《盐山县志》载:“歧河,土人名为西河,又名长港…,南减河并狼洼及石碑河汇合诸水入海之总海口也…"故称村名歧囗。

西高尘头

清乾隆年间,高姓来此立村,此地为海滩淤埝积沙荒尘,故取村名高尘头。后分为东西两村,西村称西高尘头。

东高尘头

来历同西高尘头。

张巨河

据传,明代此地为张娘娘河入海口,其时有人聚此治海谋生,发展成村,村名称张娘娘河,后改称张巨河。

后唐堡

据传,明永乐年间,宁波号商船遭风驶入此地大河沟中,船主张,赵2人庆幸得生,在沟南建庙,取名唐道堡,后捕鱼者居住立村,亦称唐道堡,辛亥革命后改称后唐堡。

前唐堡

来历同后唐堡。

沈家堡

此村原为张巨河吴姓佃堡。至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吴氏拆堡出卖,夏,沈诸姓付资买地,沈姓买地较多,丁囗亦众,取名沈家堡。

李家堡

相传,明代宋,王,李3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李姓居多,取名李家堡。

齐家务

据传,明朱棣起兵靖难,杀戮无遗孑,兵将临近时,大雾迷漫笼罩村庄,老幼免遭残杀。村民庆幸,定村名起家雾,后演变为齐家务。

西聚馆

据刘氏家谱载,“刘氏世居山东即墨,明永乐皇帝登基,建都北京,始祖带4子2侄随驾北迁,时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长芦盐务荒芜,故将一切场灶令随驾人员膺之,我祖分隶聚馆庄滩”,即定为村名。后分东西两村,西村称西聚馆。

东聚馆

来历同西聚馆。

桃园

据刘氏家谱载,刘氏九世祖刘义宙由聚馆迁出,在村东桃树园立村,取名桃园。

隆儿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乐即墨迁来立村,为取兴隆之意,取村名隆庄,后"隆"儿化,称隆儿庄。

同居

据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迁都北京,我祖随驾北来,至直隶河间府,沧州城东北,距城百里海滨,与王,窦两家3姓立村同居”。故称同居。

阎辛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阎,辛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阎辛庄。

乾符

椐《沧县志》(民国版)载,乾符汉时称章武城,为平舒之地。后为鲁城县城,隋唐沿称鲁城,唐僖宗二年(公元874年),以年号乾符改称地名。"乾符本鲁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谷二千余顷,燕魏饥民就而食之。因改名。"

后齐家务

该村原为齐家务的一部分,后独立成村,因位处齐家务北,称村名为后齐家务。1966年开挖子牙新河时,搬迁至子牙新河北岸,仍用原名。

卸甲庄

明永乐二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村址旁有大土台,相传杨家将穆桂英曾在此卸甲凉晒,为激励后人,不忘此名,取村名卸甲庄。

小王庄

明永乐二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取村名王庄,分村后改称小王庄。

大王庄

来历同小王庄。

海河新村

此村建于1966年治理海河时,后齐家务部分居民迁来立村,取名海河新村。

王化庄

明永乐二年,魏,王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示后世繁华昌盛,取村民望华庄,后演变为王化庄。

杨官庄

据《杨姓家谱》载,“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我先祖随驾北来,留住同居。至十二,十三,十四世祖孙3代移居官氏之庄"。取村名杨官庄。

永红村

该村建于1966年治理海河时,阎辛庄部分居民在子牙新河南岸另建新村,称永红村。

北新立村

1951年修拦海大坝时,由马棚口迁来31户223名居民建村,取名新立村,1982年为和城关公社新立村区别,改称北新立村。

红海

1967年春,齐家务公社王化庄30户120名居民迁来建村,因村距渤海较近,并取吉祥之意,村名称红海。

胜利

1972年,由羊二庄前街迁来部分居民在南大港内开荒种地,至1976年,再由羊二庄前街和方庄村部分居民迁来建村,取名胜利。

新港

1972年,由羊二庄后街迁来部分居民在南大港内开荒种地,因村新建于大港内,故称新港。

刘三庄

明永乐年间,徐姓先由山东峄县迁此立村,后因此地是诸河下游,经常泛滥流散入海,取村名流散庄,后演变为刘三庄。

刘家场

相传,此地原为大王御史庄刘姓的场院。明万历年间,刘姓在此建村,故名刘家场。

周清庄

明永乐二年,韩周清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人名命村名周清庄。

吴家铺

明崇祯年间,此地是一片大洼,丛生芦苇,吴姓来此建村,故称吴家铺。

官地

此地原属齐家务袁姓佃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徐姓来此居住,定村名官地。

下三铺

清乾隆年间,汪,王,边3姓迁来分3处居住,后发展成村,因在捷地减河下游,故取名下三铺。

乾港

此村建于1966年。因开挖子牙新河,乾符村迁来63户333名居民来此建村,村座落于大港内,取村名乾港。

海新

该村建于1966年。由卸甲庄迁来20户82名居民,在大港内建村,取名海新。

大王御史庄

据《沧县志》(民国版)载,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甲戍,王国祚中进士第,官监察御史。致仕后,在此定居,故名王御史庄。而后人口繁多,分村居住,该村较大,称大王御史庄。

小王御史庄

来历同大王御史庄。此村较小,称小王御史庄。

李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李村。

大麻沽

据《沧县志》(民国版),《魏书·地形志》载,章武县有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不云有城。《环宇记》载,废乾符县有麻姑神。引《郡国志》云汉武东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斯地草茂水丰丘膏腴,后人丛居者循祠名而遵之,奠基之村称大麻姑。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庄村,原来只有20余户居民。清末为吕郭庄陈姓佃村,后发展成为中型村,后姑演变为沽。

二麻沽

明永乐二年,李,杨2姓由山西洪洞具诏迁来此建村,因村附于大大麻沽,故取名二麻沽。

三麻沽

李姓由南皮县小集,迁入大麻姑,属于佃农。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村主拆卖土地,李姓置买田产立村,取村名三麻沽。

高庄子

明永乐二年,高姓由山西洪洞具迁来立村,故取名高庄子。

小刘庄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该村为小韩庄杨姓佃户,后将庄田卖给大科牛刘姓,故取村名小刘庄。

三韩村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韩村(今黄骅城关)韩姓在此盖鹰房,养鹰围猎,以后韩姓佃户来此定居,发展成村。因附近有前后韩村,此村称三韩村。

大科牛

据《沧县志》(民国版)载,章武人王脊起兵于科牛垒,扰乱掠夺河间渤海诸郡。科牛垒即今之科牛庄。该村系古老村庄,约建于汉,曹魏之际,其间沿革难考,而遵循流传,至明代称科牛。该村称大科牛。

二科牛

来历同大科牛。后因人口繁衍,分为3村,该村距大科牛较近,称二科牛。

三科牛

明永乐年间,大科牛部分居民在村西另建新村,取名三科牛。

后韩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岳,张,韩3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建村。因韩姓居多,即取村名为韩村。后分为两村,该村居北称后韩。

前韩村

来历同后韩村。此村居南,称前韩村。

德庄子

明永乐二年,德,张2姓由山西洪洞来此占产建村。因德姓居多,取名德庄子。

寨里

明永乐二年,张,赵,田3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而来此定居,商定忌用烟酒,取村名在礼,以警后人,后演变为寨里。(楼主乱入语:可惜了祖训和原村名“在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