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学重在理解,死记硬背肯定行不通。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数学学不好,甚至是送到辅导机构也是收效甚微,那么数学到底该如何学呢?简单谈一谈我的看法,文章共分为两块。

第一部分,简单谈一谈中小学数学内容;

第二部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简单意见;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1)

一、数学学科概要中小学数学内容

(一)小学内容概要

先从小学说起,现在仔细回想,小学中分别学到了什么,以人教版教材目录为例: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2)

一二年级主要内容孩子数的介绍和简单计算,而自除法余数开始,学生成绩便开始有了分化,一个不慎到三年级学生成绩便会下降。那么,乘法以及其逆运算除法再加上余数,便构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有些学生到初中阶段连乘法口诀表还没有背过,又该如何学好数学呢?多花些时间学一学基础吧。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3)

三年级需学生理解的题目越来越多,各类型应用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家长辅导学生也开始觉得吃力,更有甚者开始对学生不管不问。实际上这样很不可取。

三年级学生们开始接触到面积、小数、分数,而其中的分数则成了许多学生直至初中都无法理解的难题。有些马上面临中考的学生还是不清楚分数该如何比较大小、分数该如何计算,分数表示什么含义……,这个时候一定要向学生灌输单位“1”的思想。三年级教材中一般是以分圆的形式来讲解的,一个圆分成多份,每一份为几分之几。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4)

而对于由多个组成的整体而言,分数又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6的三分之一其实是是2个,这里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是三分的意思,而三分之二则是三分中的二分。至于学生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不过分数这一块还是要多下一点功夫。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5)

五六年级的题目会让人突然觉得数学真的不轻松,那些简单的加减运算没有了,各种公式跃然于纸上。分总、归一、单价、效益、比率、速度、路程、浓度等等公式需要学生记忆,因数、倍数、分数乘法、方程等等也许学生理解。

其实现在再看,五六年级的各种公式主要还是在于“理解”。其基本内容还是与分数相关。以几个公式为例: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

速度是什么?它在数值上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时间段,时间是1秒,其乘积就是1秒走过的路程,是2小时就是2小时走过的路程。

单价是什么?它是单位数量的价格。数量是1,其乘积便是1件(个)的价格,是2便是2个的价格,也便是总价。

而浓度是什么?它就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你甚至都可以理解成单位质量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而其他内容比如体积、面积公式也需慢慢理解。

(二)初中数学概要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当我们小学生还在学习数与数的计算的时候,初中生已经通过有理数的快步的向代数进发。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6)

有的学生说,有理数这一章节最简单,进入初中第一次考试成绩出奇的好。但是,有些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也有下滑的现象,主要是初中阶段越来越依赖于“自学”。

我们先来说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乘除,尤其是带负数的运算。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其相反数,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还是不太理解,为何有基础差的学生这里始终不得入门,尤其是带负号时的括号展开,就是有学生一做一错。个人建议,若想改正大概回归一二年级时大量做题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学生自己能口述出加法法则、减法法则,并用心自己写出来,大概算掌握了差不多吧。

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高中阶段则认为|x-a|表示x点到a点的距离。其中|a|的展开式,大概是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个代数式。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有-a和a两种形式,对|x-3| |x 5|的类似形式展开也是一筹莫展。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7)

这里其实也是小学与初中的区别,小学阶段只需要算便好,很少有假设分类讨论一说,有过最大和最小值问题也是除数、余数最大最小是多少等类似问题,而初中阶段类似题目比比皆是。

初中要理解绝对值永远是大于等于0的数,偶数次方同样也是大于等于0,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当然平方根、3次方根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分数中分母不为0,为什么平方根号内的数字要大于等于0,如何配方、二次方程与x轴、y轴交点含义,一次方程的图像等等也需学生不同程度的掌握。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8)

当然初中阶段几何题目比重也比较高,除了基本的勾股定理、正余弦外,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各种判定定理则需要学生们好好的记一记了。

(三)高中数学概要

很多时候,初中学习不错到了高中成绩也会基本稳定,但事无绝对,高中阶段努力一番成绩提升也很快。

翻开高中数学的目录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知识都是对初中知识的拓展,无论而幂指数还是不等式、三角函数亦或是直线方程、二次函数等等,但高中数学在难度上无疑是怼初中数学的一次大的升级。

以一次函数或直线方程为例,初中阶段我们学到的直线方程主要是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方程计算交点两种类型,而到了高中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垂直,点到直线距离,线性规划等等问题不断被涉及,如果初中数学基础扎实又或是对高中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学起来可能稍微快一些,而如果初中阶段一次函数本身便没学好,那恐怕要费一番周折了。

(二)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简单意见

人的发展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不用否认,有些学生自小便开始请家教辅导,而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则鲜有问津,这些都有。不过,只要学生肯努力我想总是有办法提高成绩的。下面简单提一些对学习数学有帮助的意见。

(一)打实基础再学习

打实基础说的是数学最基本的概念知识点需要牢记。犹如高楼一般,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初中三年,小学阶段便是地基,初中算式支撑,高中阶段只是顶层。如果当孩子学习感觉吃力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而应该一起寻找原因,如果成绩刚刚开始下滑,那么应该尽快补救,而如果时间已久,那么便重新开始学吧。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提高也只是到高中。

小学阶段第一需检查内容:(1)乘法口诀及除法计算和余数,一切数学计算的基础;

(2)分数的计算、通分和因式分解

(3)各应用题目理解能力(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重点知识检查:(1)代数运算与数的运算区分

(2)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只需一张纸,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画出图像,标注与x轴和y轴交点,二次函数标注顶点足以。)

(3)各判定定理(相似、全等、平行四边形)、各性质(中位线、中线、角平分线、切线)等。

高中阶段重点知识:(1)函数包括指数、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并结合集合性质

(2)向量、空间集合基本知识

(3)概率、不等式

(4)圆及曲线方程

如何做?——反过来做低年级题目。

找一些低年级期末试卷,也不用多三五份足够,建议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评测后以成绩为基础调节学习计划。这里说明一点,试卷内容不能是很简单的题目,最好是中考、小升初相关题目的摘录。

有兴趣的可以学习奥数,奥数中涉及数学思想非常之多,虽然多数以小学奥数为主但其中已经涉及到数论、最值、各类集合模型、排列组合等等。奥数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中会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高中阶段也可以去看小学奥数,但关键还是在稳定当前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回看初中或已学内容)。

(二)接触趣味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适当的买一些关于趣味数学的书籍让孩子尝试读一读(一般趣味数学也是数学题目,但和奥数相关,但又有不同,题目一般有难度),但需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同时也尽量避免三天热度,买来书的第一日连看半册,一知半解。最正确的方法其实是每日一两道题目或三五道,遇到一时想不出的题目,先不急看答案,与同学、父母进行探讨,直至完全理解。

(三)整理错题集,及时纠正错误

让小学生整理错题集很难,而且小学阶段做错题目十之有三是看题不仔细导致的,其他的毫无思路则需按第一条打牢基础。

初高中阶段错题集不是单纯的摘录错题答案,而应该是自己来做。简单来说是看过答案但不摘抄,而是像日常做题般写下答案。其实整理错题集倒不见得日后真的会去翻看(自己手写一遍一般是掌握了,但如果写到一半忘记了,回头再翻看答案,这种题目还应特别标注)

什么样的题目可以写进错题集呢?首先,题目不应该是一时马虎(是马虎,不是题目本身便有陷阱)造成的。第二、题目应该有一定难度,一般是大题或填空题,少有选择题整理进错题集。第三,实实在在自己未掌握的题目。

中考数学最后一步算错吗(数学到底该如何学)(9)

(四)题海里尽情遨游

虽然,没有人愿意承认我国是应试教育,但事实却是如此。在初高中的最后一年中,大量做题可能是提高成绩最快的一种方法。其实,在小学、初中、高中开始的阶段便有意识的整理小升初、中考、高考题目,真正掌握已学的题目,日常考试中成绩一般不会太差。我建议,做的建议还是做相关小升初、中考、高考真题,不是那些摘录的题目(一整套真题几乎涵盖相应阶段的所有知识点,比单元测试更全面),十多套足够(需考虑日常老师布置作业)。

(五)少玩10分钟做道题目吧

现在的学生在家中基本上不做作业便是玩手机或电脑了,真的想说少玩10分钟做道题目吧,不知可否。

虽然写完了,但总感觉没有说到点上,成绩提高的学生前后变化最大的其实就是其自学的态度,但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建议能解决的,而是在学生自身上。如果学生自己想学,成绩提高只是时间问题,只是不知对于初三、高三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否还足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