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华夏先民所造之字,都是来自生活,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于当时人们不能正确了解和理解自然现象,就把原本的自然现象当作神灵,比如龙字。

  龙字的来历,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说得神乎其神。《说文解字》认为,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这不是对甲骨文字形的解读,而是对秦小篆字形的解读。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1)

龙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古人夜观天象,把星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xiù],其中有青龙七宿。青龙七宿中有两颗星称为角宿。每年农历二月初,人们就会发现,每天黄昏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代表青龙七宿龙角的角宿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二月二,龙抬头”。此后,青龙七宿在东方的夜空的位置就越来越高。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2)

二十八星宿之青龙星宿

  从此时起,华夏大地雨水增多,并伴有雷鸣闪电。闪电划破夜空,与雨云相合,这幅景象,在远古人看来,那就是天空中出现了神灵。远古人不理解闪电雷鸣是自然现象,就把闪电雷鸣想象为有神力能咆哮的龙,并且把青龙七宿与闪电雷鸣结合起来,创造了龍字和龍神。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3)

春雨伴随着雷电

  有人认为,龙是华夏先民想象中的神物,是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加修饰而成。这只说对了一半。龙确实是想象中的神物,但并非是这样形成的,而是人们从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龙七宿和雷雨中的闪电及雨云综合创造出来的,与动物无关。当然,商代金文确实把龙字描绘成蛇一样的动物,但从甲骨文到商代金文一定不是同时出现的,相隔至少上百年,字形发生讹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世在绘画中,龙确实成为数种动物综合而成,但龙字与绘画的龙形并不是一回事。

  传统认为,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和尾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龙图腾的形象。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4)

想象中的龙

  龍字甲骨文字形与青龍七宿有很高的契合度,线条简洁,龙嘴巴朝下,表示可下雨(甲骨文字形1、2),龙嘴巴加长,口中似有牙齿(甲骨文字形3、4),有的龙还戴有王冠(甲骨文字形2、3、4)。商代金文的龙字,被描绘成一种似蛇形的动物。西周时期“龙母尊”金文的龙字,“龙牙”形状更为明显,春秋时期金文字形承接西周金文。战国时期,龙字进一步文字化,龙头与龙身分离,龙嘴、龙牙变为肉(月)字形。《说文解字》龙字篆文字形,左边是龙嘴与王冠的讹变,右边龙身呈翻转上腾的样子。隋代以后,龙字出现了俗字,截取繁体龍字的右半边,写作尨,有的写作尤 两撇。上世纪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时,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

  一句话,龙(龍)字是华夏先民通过星象和气象变化综合形成的,最初或是用来指导原始农业生产的。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5)

星宿、雷电与甲骨文龙字的契合度

  春天来了,星空青龙星宿崭露头角,开始抬头,天空阴雨密布,雨水伴着雷电越来越大,闪电似龙在舞动,雷鸣似龙在咆哮。原始农业,人们靠天吃饭,庄稼靠雨水滋润。人们以为想象中的龙神主水,于是就创造了龙王,给龙王建了庙宇,用于祭祀。大旱之年,人们会举行隆重仪式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庄稼茁壮成长,秋天有一个好收成。

汉字龙的基础知识(龙字与二月二龙抬头)(6)

祭祀龙王

  龙字的产生和对龙的崇拜,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龙文化,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每个人都是龙子龙孙,以确保受到龙王的保佑。

注:文字为原创,图片为网络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