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7年时间,走访了40多个地方,采访了100多人,三易其稿,抗日纪实小说《姑射烽火》终于付梓出版了。她就是汾西县女作家荀玉英。

汾阳贾家庄从单干走向集体的经验(汾西蔡家庄这位大姐真了不起)(1)

爷爷并未远去

荀玉英是汾西县永安镇蔡家庄村人,儿时的她记得,一位清瘦精干的老人来找她父亲,他们坐在炕上边喝茶边聊天,当时还有傅红记老人和郭来生老人。

荀玉英至今清晰记得他们的聊天内容:……当时我们半夜爬进城去,震慑汉奸、要路条、开会、搞子弹,门轻轻地就卸下来了,走路一点声音都没有,人人都会几下子,一般人近不了身。”傅红记老人说:你父亲可是出了力了,给115师、120师、洪赵支队都输送过战士,光我知道的就给洪赵支队输送战士不下300人。”你父亲是个有本事的人,动员工作做得非常好,基本上他一出马就把队伍搞起来了,咱汾西先后成立了十几支队伍,哪一支没有他的功劳?”当时我们约定不能让咱汾西人受欺负,你父亲负责带人在汾西周围活动。后来,因晋绥军走了又回来,回来又离开,你父亲生怕再变天,所以借养病没走。当时你父亲是九分区招待所的所长,经常和上级领导在一起。”他当时策反过日本人的侦缉队,假扮过土匪,瓦解了阎锡山的流工支队,轰轰烈烈带兵打仗,在汾西、霍州、灵石、蒲县、隰县名声显赫……”当时年幼的荀玉英静静地听着,觉得很新鲜,很惊奇,爷爷也太能干了吧?后来她问父亲,那个瘦瘦的爷爷是谁?父亲告诉她,那是原晋绥九地委书记贾长明。

立志礼赞群英

荀玉英从小就特别爱看书,爱听大人讲故事,爱写点“豆腐块”。2009年,机缘巧合,她认识了汾西县史志办、档案局的几位领导,帮忙搜集整理了一些史志资料,发现很多关于爷爷荀书林及他的战友的史料、回忆性文字,这让她对爷爷经历的这段抗日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于是就将这些有关爷爷的资料自留了一份。

生活中,一些老人一听说她是荀书林的孙女,就会和她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荀书林,都是溢美之词,说他文武双全、是英雄好汉等等。记忆最深的是有一个人说,你爷爷会飞,城周围那些沟都飞过,尤其是曹窊(wā)掌村头的那个深沟,每次日本人抓你爷爷,你爷爷都从这沟里飞了下去,弄得日本人胆战心惊。荀玉英知道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可能确实有过逃脱日本人追捕的事实。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她发现,爷爷确实多次逃脱了日本人的追捕,但不是飞,而是将衣服扣子扯掉,跳下沟去,沟里有很多灌木,往往到不了底就拽住枝条,要么衣服被灌木挂住,从而脱险。

再后来,荀玉英和表哥聊天时,表哥说他有姥爷的自传,她顺便要了一份复印件,总共三四页,其实是爷爷的简历,叙述了爷爷从1937年参加决死二纵队到解放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从这些资料看,荀书林的确是一位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革命者。再后来,荀玉英从退休老干部郭奇珍那里借阅了爷爷的警卫员田种玉老前辈的回忆录;从民政局退休老干部李厚云手里借来了贾长明的回忆录……逐渐地,一个英雄的形象在荀玉英心中越来越清晰,一种激情冲击着她的心,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荀玉英开始动笔写《荀书林传》。

荀玉英动笔后,退休老教师孟兰记找到她,要求将其父亲孟清俊的事迹写进去;偶然的机会,荀玉英又认识了汾西县信访局原局长郭文英,郭文英说:你把我姥爷也写进去吧,我姥爷叫马秀珍,原名叫贾长德,和贾长明是叔伯兄弟,招亲到了马家寨才姓了马。他和你爷爷就是一起的。”“既然在身边发现了这么多英雄,我就要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超越常人忍受能力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个想法更坚定了荀玉英把这些“爷爷们”的英雄事迹写出来的信心:生活,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我,是一个没有训练过的女战士。在前进的路上搏击、冲杀、突围,始终坚信胜利在不远处招手。在人生战斗的路上,我固执地想让姑射的烽火‘重现’,想让赤胆忠心的英雄‘复活’,于是我向自己、向麻木、向忘却发起了挑战……”

梦想照亮现实

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想写书,其压力可想而知。

荀玉英写《姑射烽火》时主要有三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是家人的不支持。她丈夫认为写书不是简单的事情,她不一定能写成,所以,经常会说她,你看人家谁谁谁家老婆天天跳舞、打麻将,多潇洒!你天天坐到家里写写写,又挣不了一分钱,写那些干啥呢?”荀玉英本来心里就没有底,被丈夫如此一说,真有心思放弃,但又觉得不甘心:不到最后谁知道结果是怎样的?别人天天潇洒混日子和我有什么关系?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人一辈子总得干点有用的事呀!于是,他说他的,我写我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压力,荀玉英和丈夫白手起家,买了三间房子,要还债务;她母亲身体不好,经常看病需要贴补;两个孩子需要养育;公公婆婆已七十多岁经常吃药,经济上的压力非常大。此外,买书、调查走访需要花费……其实,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她自己。因为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专业写作知识,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对英雄的崇拜而写书,要想写出一部好看的纪实小说来,那不是说着玩的。人物的塑造,人性的体现,情节的发展,如何围绕主题,如何获得、取舍材料,现实与艺术之间度的把握,这些东西一直困扰着她。

再现烽火烟云

一遍又一遍,写着写着,词穷了;写着写着,思路断了……一道道难题摆在了荀玉英面前,许多资料翻了很多遍,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哪些故事情节需要继续具体化……她为此冥思苦想常常头晕脑胀,有时真想放下不再去写,有时千修万改也难以满意。

写作中,荀玉英发现一些先辈的回忆录中提到的年代与事发时间对不上,但事情基本一致。为了还原真实的故事,她通过隰县文友曹云平找来了《血战午城》的资料,因为这场战斗,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通过灵石的亲戚找到了由陈发长、张建新编著的《灵石革命回忆录》;在省图书馆查阅了当时的一些史料;她还去绵山、霍山、汾西的多个村庄实地察看地形地貌,努力还原当时的场景。

在荀玉英的现实世界里,没有视觉上的硝烟滚滚,没有嗅觉上的血腥刺鼻,没有听觉上的呐喊呻吟,有的是寒风逆流、鞭子绳索,还有无情的炸弹无声地将她的心爆裂……在荀玉英笔端的战争里,她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她自诩是孤独的女战士,内心伤痕累累,心灵无比孤独。疲劳无助的时候,也怀疑自己的选择,也想着该不该放弃。然而,在自己的战场上,休息片刻后,又拿起武器,昂首向前,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要冲出一条光明之路。

丹心告慰英灵

从决定开始写《姑射烽火》,到书稿完成,7年时间,荀玉英到处搜集资料、访问知情人、实地察看地形、一部接一部地观看战争影视剧……度过了漫长的“一个人的战争”。“我只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要写一本书是多么的不现实,然而,不服输的性格总是一再击退心中的自卑。”尽管不断被波冷水,却难按她心中那份执念,我要把《姑射烽火》的书稿变成书!”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最后出书时,出版社讨论的结果是:尊重史志资料,有利于主人公们的真实事迹,突出他们的性格;故事真实,后期可以改编为电视剧。“当时我感觉就像我的孩子诞生了一样狂喜,尽管我知道它营养不良,但这丝毫挡不住我激动的心情。可以告慰这些英雄们了,你们的传奇我书写出来了,你们的精神我们正在继承和发扬着……”荀玉英高兴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