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无事,在书架上找到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有空就读一点。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在我看来,单从这个名字上说,就很有文学气息,也散发着文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清高。这篇散文是朱自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现在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入选课文。

朱自清的背影读后的感受(读朱自清背影有感)(1)

此图为 朱自清塑像

不得不承认,由于先天的生理和后天的心理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很多问题上看法存在较大分歧,在对待家庭和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都爱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来形容他们对孩子爱的伟大和不同。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有很多相同之处。母亲的爱有声、有温度、连绵不断,而父亲的爱常常无言、有点冷、时强时弱。

在《背影》一中,朱自清并没有写和父亲日常生活的琐事,主要写了家里办完祖母的丧事,父亲送他去北京念书。全文也没有刻意去描写父亲的相貌,却会让人读完后在脑海中不时显现出一位有担当、饱受苦难、心思细腻、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形象。他笔下的父亲可能和我们的父亲很像,因为他们都是爱我们的至亲。

朱自清的背影读后的感受(读朱自清背影有感)(2)

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却总是和他没有共同话题,也不想说太多的话。他呢,也总爱数落我爱花钱、懒惰、不会说话办事。我听了总是不服气,有时会默不作声生着闷气走开,有时也会忍耐不住回嘴吵几句。但是毕竟是至亲的父女,各自不会往心里去的。我是个有福之人,自己的家和父母家紧挨着,不仅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又方便互相照顾。有时忙了会去父母家吃蹭饭,周末和节假日父母改善生活也会叫上我们一家人。当然,我买好吃的东西或做了美食,也会送去一些。

我的父亲虽然没有生活在战乱的民国时期,但同样是一个苦命之人。出生没有几天就亲生母亲就去世了,打小没有母爱,后来他的父亲也再婚成了家。我相信天下这么大,一定会有好继母的,但能碰上的人恐怕太少了。我的父亲没好运气,碰上了狡猾又恶毒的继母。人们老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了,很多时候这也是事实。

我打小是一个对很多事都不上心的人,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从小耳濡目染地了解到一些父亲的身世和遭遇。曾经暗暗发誓,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有作为了,赚好多好多钱去孝敬父母。可是,事实上自己一直很平庸,也没有赚到很多很多钱。

后来长大了,成家了,为人父母了,也渐渐地理解父母了。可他们也慢慢变老了,有时望着父亲的背影我也会想:我为什么就不能和他多说说话,明明我也很在意他的呀。为什么在他数落我的时候就不能够说话婉转些不去吵架。可是,每次相似的情景又会上演,后来我又会后悔。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也是这样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我曾经认真思考过,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有很深的代沟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而互相期望值太高,又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对方好,在说话上觉得自己家的人不必说话太拐弯抹角。

也许我和父亲依然会有一些隔阂,但我们之间的亲情是不会受根本影响,毕竟血浓于水。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隔阂可能会越来越小,我也会越来越懂他,越来越懂“父亲”这个词的深层含义。

我的父亲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对母亲和孩子也一直很照顾,是一位称职的父亲。虽然他身材不是很高大,但是我望着他的背影时,依然觉得他很伟岸。

朱自清的背影读后的感受(读朱自清背影有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