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为北宋苏轼行楷书。素笺墨迹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苏轼《前赤壁赋》全卷欣赏 ↓(请横转手机欣赏)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1)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2)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3)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4)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5)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6)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7)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8)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9)

苏东坡赤壁赋特别系列(苏轼前赤壁赋珍品)(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