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作品优缺点(作品结体切忌太过平)(1)

特约评改人:庞科成

中国书协会员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

2021年“上林杯”书法报·书法海选

金奖获得者

楷书作品优缺点(作品结体切忌太过平)(2)

临米芾《清和帖》横幅

规格 46cm×120cm

作品评语:米芾手札随性而为,不拘泥成法,得自然之态。从风格特征来说,米字的主要特点是“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稳而不俗”。作者临米芾《清和帖》,字形、用笔基本功不错,问题在于通篇用笔太粗放,细处的起、行、收,以及连带呼应关系未能体现,过于粗拙,缺少精神。

楷书作品优缺点(作品结体切忌太过平)(3)

米芾《清和帖》 行书 纸本

规格 28.3cm×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临习前,要认真读帖,感受前人在书写过程中的心态、情感波动,体会其用笔和结构特点。

目前需要调整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首先要把字形看准,夸张要适当。其次是用笔,要注意前人所谓“三过其笔”,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动作都要写到位。

结体不能写得过“平”,“平”则俗,俗则不可医也!原帖中,“何”“久”“留”“伏”等字,均以斜取正,有动态之美。临写时,字的结构要有欹侧感,可通过疏密变化、线条粗细、笔画拉力等制造矛盾,制造动态平衡。

二是用笔,笔锋宜“提”宜“立”,并能快速转换毛笔的锋面,着重体会米字“振迅天真”之感。

三是在谋篇上,宜注意枯湿浓淡,以及疏密轻重,着意于营造画面的丰富性,从总体上把握米芾手札的艺术特点。

楷书作品优缺点(作品结体切忌太过平)(4)

庞科成临米芾《清和帖》

规格 21cm×29.5cm

创作解析

学书之要

■庞科成

余自幼习书,不得其门。后师从黄世光、吴慧平二师,方始得其门而入。余学书从唐楷启蒙,后转习汉隶,又专攻二王近十载,勤于二王尺牍,以及《集王圣教序》《书谱》,兼涉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崇尚用笔简约、不激不厉之晋人风骨。近天命之岁,转习倪元璐、董其昌、王铎、傅山诸家,尤醉心于董其昌简澹空灵、飘若虚无之境。

学书宜先学古人书,余拙见有四:一要“一日看尽长安花”,纵观全帖,反复品读,继而通临,不计得失,以便归纳总结规律。若不揣摩书写之规则,终是依样画瓢,无益书写之事。二要“致广大而尽精微”,着眼局部,逐字精临,在个案中求证,应验前面所总结之规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三要善于用典,“目击而道存”,以临本为观照,用已经把握的规律,不断尝试书写新内容,反复对照,学以致用,为出帖做准备。这一环节,要敢于“亮剑”,在书写中不断“纠错”,学成规矩,精熟于心。四是峰回路转,以他神入我神。精熟一家,而后博涉,博涉如穷经,不宜“偏食”,营养要均衡,博而后约,学有专攻,以求个人面貌。

以上四要,失其一,易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其二,易泛泛而学,不能吸取经典精华;失其三,易固步自封,做临书之奴;失其四,易泯于众人,难以有个人建树。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之说确为的论。习书当以学问修之,若专事技艺,终成写字匠!

庞科成示范作品

楷书作品优缺点(作品结体切忌太过平)(5)

规格 31.5cm×21cm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