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性格谨慎又狡诈,深知这一点的孔明大摆空城计,和司马懿在不动声色之间来了一场秘密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对两个人都有好处。
司马懿佯托孔明城内有诈,急速率部队退兵;
而诸葛孔明利用了曹魏和司马之间的间隙,暂缓了自己的围城之急。
而司马懿与诸葛的第二次协商则是"死孔明吓退活仲达"一事,即便是给这件事加上再多的文学色彩,也无法掩盖司马懿的内部逻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司马懿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那样不堪,站在蜀汉立场的《三国演义》纯粹是为了贬低曹魏而顺带贬低司马,司马懿其人的谋略不会输给三国时期的任何一位谋士,他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也能排上号。
司马懿篡位的时间相当晚,在他70岁之后他才夺取了曹魏政权,最终形成了三家归晋的局面。
司马懿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动乱,使得中国再次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在历史上是进步的。
司马懿不是迂腐的儒生,他的想法不是站在儒家伦理角度上的,而是站在法家"王者"角度上的,这一点和曹操颇为相似。
但是司马懿和曹操二人的性格不同,三国最大赢家司马懿是蛰伏了半个世纪的王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隐忍和谨慎。
司马懿本为东汉臣子,这一层关系就使得他不能光明正大地去起兵,而只能依附于曹操之下。
黄巾起义之后,司马懿归附了曹操,自此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曹操在位时期,对酒当歌的曹孟德是曹魏的开拓者,自陈留起兵之后他挟天子以令不臣,而后在官渡险胜董卓,成长为了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创业时期的曹操手下文臣武将都是当时的俊杰,程昱、荀彧、贾诩等人皆为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谋士,而张辽、许褚、夏侯惇等人的战斗力丝毫不输给关羽、张飞乃至赵云等名将,他们都是对曹操忠心不二的臣子。
而反观司马懿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他此时的地位比较低。
当然,根据民间的一些野史以及文学作品记述,东汉三国时期流行的谶纬学说揭示了司马篡位的结局。最著名的两个预言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鹰视狼顾",
而第二个则是"三马同槽",
这两个传说在民间颇为生命力,但是仅仅以此作为曹操不重用司马懿的证据恐怕较为牵强。
曹操对司马懿不信任是不假,但是曹操本身生性多疑,真正得到他信任的人也没有几个。
纵观整个曹魏集团,恐怕除了许褚之外再无人被曹操视如己出吧!
司马懿的第二个时期是曹丕时期,这一时期曹魏内部已经处于守业阶段,继位以后的曹丕重用了司马懿。
当然,曹丕之所以重用司马懿与曹丕的上位有关,司马懿帮助曹丕赢得了曹操的信任,使其在于曹植的嫡子争斗中脱颖而出。
而反观站在曹植那一边的杨修,却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但曹丕始终对司马懿有一定的防备之心,因此司马懿在曹丕时期的权力是有限的,他虽然进入了曹丕权力机构的核心,但他只是一个处理政务的文官。
曹丕时期真正掌握兵权的还是曹氏内戚和夏侯氏一支,他们才是曹丕心中最放心的人选。
司马懿不急不躁,在曹丕时期兢兢业业,表现了他的超高耐力。
曹丕死后曹叡成为了曹家的第三代掌门人,此时曹魏内部的旧臣大都凋零,资历和能力都排的上号的只有司马懿一人。
曹真和曹休在此时也都已经去世,魏明帝曹叡只能把兵权交到司马懿手中,但魏明帝对于司马懿显然还是不够信任,他忌惮司马懿在朝中深耕细作数十年的势力。
对于这一点司马懿显然是心知肚明的,他一方面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利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抗衡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另一方面他积极响应魏明帝的指令,以此获取魏明帝的信任,保证自己能够掌握兵权。
曹叡是曹魏政权中颇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没能活过司马懿,英年早逝的他传位给了曹芳。
幼主临朝,曹爽辅佐,司马懿在此时才真正喘了一口气。
曹爽相比曹魏的前三位人物,实在是差得太多了,司马懿抓住了这次机会。
年逾古稀的司马懿趁着曹爽与曹芳二人外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拿下了曹魏政权。
在曹魏四代人中间周旋了近半个世纪的司马懿成为了最大赢家,自此以后司马氏逐步吞并蜀汉和东吴,纷纷扰扰的三国最终归晋,百年的动乱结束之后是短暂的和平。
一生谨慎的司马懿除了隐忍之外,他的高寿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毕竟他活活熬死了曹魏三代人;而蜀汉和东吴也早已改天换地,只有他一个人走到了最后,成为了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