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一句话:运动的黑粉越来越多,这真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情。

某音上不少博主宣称:没有百岁老人是依靠运动长寿的,健康的奥义不在运动,在尽量少消耗,少运动。

也有骨科大夫表示,自己的很多病患都是瑜珈练习者。

最近一项统计,看似也坐实了上边的观点。广东地区统计了在2007~2021年间发生的374例运动相关猝死事件,造成猝死前三位的运动,分别是篮球(34.5%)、跑步(19.5%)和羽毛球(12%),都是人们喜欢的运动项目。

难道运动的背后,隐藏着危害健康的巨大隐患吗?

想要运动的你,犹豫了吗?

运动性猝死的三大特点(导致猝死的运动前三位)(1)

其实,对于类似的观点和说法,想要辨明真伪其实很简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想,在你提问的时候 ,其实心中就会有一些答案。

其一、人数多。

篮球、跑步、羽毛球这三项运动的普及率高、参与人多,自然出现运动意外的人数也会升高。

运动性猝死的三大特点(导致猝死的运动前三位)(2)

其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平时不运动、久坐,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就容易发生意外。每年年底公司组织篮球赛,在场上只跑了10分钟,就哇哇呕吐的人,不在少数。纵然,他们还有一颗少年的心,身体明显已经跟不上了。

其三、身体已经患病,自己却不清楚。

如果存在潜在疾病自己并不知道,导致运动性猝死的概率就会高很多,风险最高的潜在性疾病要属心脏病。

运动性猝死的三大特点(导致猝死的运动前三位)(3)

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简单地说,骨科大夫只会遇到那些因练习瑜珈不当而受伤的练习者,更多在瑜珈中受益的练习者压根不会去看骨科。

这两件事情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家都能活动,但不代表会运动,很多运动伤病,和对运动的误解也因此而来。

需要拿捏准确的运动强度。

以有氧运动为例,通常来说,把练习维持在中等强度对健康来说最为合适。

即,有氧运动最佳心率 =( 220 - 年龄 - 静息心率 )X ( 40%~60% ) 静息心率

当然这只是个预估值,如果去医院,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接着运动心率来说运动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推荐的,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对此,美国心脏学会还有一项综合研究,研究发现运动每周超过210分钟的效果,很可能不如150~210min。

而运动心率和运动时长,只是众多因素之二,其中的知识与门道都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的。

运动性猝死的三大特点(导致猝死的运动前三位)(4)

被小瞧的运动安全知识。

打篮球研究“拜佛”、长跑研究跑鞋、打羽毛球研究装备……类似的事情往往是运动的乐趣所在,人们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

而运动前的热身,运动之后的放松,以及运动安全相关的注意事项,从小学的体育课开始我们就不喜欢学习相关内容,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人的运动,事实上是运动安全层面的“裸奔”。

那些让人无语的运动动机。

即便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也要报名参加马拉松,为的是朋友圈中的社交资本;哪怕姿势与发力全都跑偏,也要模仿瑜珈老师的高难度体式,为的是一个瑜珈达人的高端人设;每天泡在健身房里三、四个小时,只为消除心中的健康焦虑……

运动的目标不正,运动的过程大概率就会有问题的,结果自然不会理想,甚至出现运动损伤。

运动性猝死的三大特点(导致猝死的运动前三位)(5)

极难避免的运动损伤。

重复的劳动会造成劳损,长时间不运动会造成功能退化,长时间的运动,尤其是强度较大的运动,难免会有损伤,即便是专业的健身教练也很避免。


说一千,道一万,健身先健脑。

“健身先健脑”,这是一句健身圈的名言。无论是开始运动的动机,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的方式方法,无一不是如此。

那么“健脑”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轻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的“传言”,哪怕它很对你的胃口。以上。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