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书画》节目组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据说,中秋节的诞生和古老的“敬月”习俗有关。据记载,早在周代就有“拜月”的习俗。但是直到唐代,“中秋节”才真正成型,并且和“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与家人拜月、赏月,天上高悬的圆月也为这一天赋予了“团圆”的含义。但是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远在密州,也就是现在山东诸城做官的苏轼,却不能和家人团圆,一直饮酒到天明。醉意正浓的他,格外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挥笔写就了这阕千古佳作——《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秋,皓月当空,清辉洒满人间。苏轼趁着佳节,请来几位好友欢聚,酒喝到兴头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但是那轮圆月还挂在空中。苏轼不禁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因为朝政的纷争,辗转多地做官,竟然足足有七年没有和弟弟苏辙团聚了。想到这里,他举起酒杯敬向明月。月亮啊月亮,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人人都说天上有宫殿,只是不知道那里现在又是何年何月呢?我多么想乘着清风去到天上,但是又很担心,在那用美玉雕砌的楼阁中,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在皎洁月光下,我和自己的影子相伴,也是别有一番意趣的,那月宫果然是比不上这美好的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圆圆的月亮已经悄悄地转过红色的阁楼,好像低低地挂在雕花精美的窗户边上,照着我这难以成眠的人。月亮啊月亮,你该不会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只能发自内心地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可以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色。读完这阕词,一幅立意高远、清丽壮阔的“中秋月夜图”就此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苏轼思念胞弟的这份“小爱”,也因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独辟蹊径的浪漫构思,而演化成为对于世间“团圆”的“大爱”最质朴的祈愿。在中秋节皎洁的月色下,三五好友,几壶好酒,对月畅饮,谈古论今,向来就是文人们喜欢的一项高雅的活动。在传为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月夜把杯图》中,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场景。

▲《月夜把杯图》 南宋 马远(传)绢本设色 25.7cm×28cm天津博物馆藏只见一轮圆月高悬,在被月光笼罩的画面中央,主人正举杯迎向自己的友人,三位童仆陪伴在他们左右,还有一位童子正捧着乐器“阮咸”从山下走来。

愿岁岁中秋共婵娟(中秋但愿人长久)(1)

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还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瓜果和煮酒的器具,旁边还有两坛老酒,看来今晚是不醉不归了。

愿岁岁中秋共婵娟(中秋但愿人长久)(2)

整幅画构图看似平坦开阔,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是“平中生险”。通过远处缥缈起伏的山势,和在台阶间露出半边身子的童子,就可以想象出山涧的幽深景象。画面中棱角分明的山体勾线和用淡墨染出的山体,给人一种清辉遍洒、色墨交融的美感。

愿岁岁中秋共婵娟(中秋但愿人长久)(3)

而且为了避免画面中因大量留白而产生的乏味之感,画家马远还勾勒出了两竿姿态婀娜的清竹,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

愿岁岁中秋共婵娟(中秋但愿人长久)(4)

中秋的明月,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升起来了。无论你是和家人团聚,还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又或是远在海外,都可以抬头望一望这千百年来柔柔地抚慰世人的月亮。如同当年的苏轼一样,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吧。原标题:《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