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 为了积极落实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站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抢抓“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2017年嘉峪关市主办、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承办的“首嘉创客”全国创意设计大赛,重奖征集嘉峪关市LOGO与吉祥物。欢迎全国创客关注、参赛!】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所使用的具有本地特点的语言。方言属于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不同方言间在语音方面存在声母、韵母或声调上较明显的差别,甘肃话、河南话、四川话、广东话等在语言上都有明显差别。如“日本”的“日”,不同方言的人就有不同的读音,东北人读“日(yì)本”,陕西人读“日(ěr)本”,上海人读“日(shǐ)本”。同一个“日”字就有“一”、“二”、“十”三个不同的方音。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在词汇上也有差别,如甘肃人称“媳妇”,陕西人称“婆姨”,湖南、湖北的人则叫“堂客”。不同方言在语法上基本相同,只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如北京方言说“火车比汽车快”,粤方言说“火车快过汽车”等。

在嘉峪关方言中,以“n”为韵尾的前鼻音(含en、in、un、Ün),同以“ng”为韵尾的后鼻音(含eng、ing、ong、iong)不分,统统读成了后鼻音。

例如:

“奔”(bēn)和“崩”(bēng)不分,都读成“崩”音;

“门”(mén)和“萌”(méng)不分,都读成“萌”音。

“音”(yīn)和“英”(yīng)不分,都读成“英”音;

“您”(nín)和“宁”(nínɡ)不分,都读成“宁”音。

“昏”(hūn)和“轰”(hōng)不分,都读成“轰”音;

“春”(chūn)和“充”(chōng)不分,都读成“充”音。

“群”(qún)和“穷”(qióng)不分,都读成“穷”音;

“君”(jūn)和“扃”(jiōng)不分,都读成“扃”音,等等。

使用嘉峪关方言的人学习普通话,要多查字典,多作普通话正确读音的练习,克服前、后鼻韵母不分的现象。

方言词汇的由来

“一了”:一向,经常,向来。

[嘉方言]如:老汉入冬后,一了咳嗽着哩。

《水浒传》第14回:“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干连”:有关系,相牵连。

[嘉方言]如:“这事和我没干连。”

《水浒传》第24回:“只把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宁家。”

“上首”:上座,也叫上席,上边的位置。

[嘉方言]如:“老人们们请上首里坐。”

《敬德不服老》一折:“有功者,上首里坐,功少者,下座而存。”

“上香”:烧香,敬神。

[嘉方言]如:“上上一炷香,敬个先人。”

《董西厢》卷一:“住了念经,罢了随喜,忘了上香。”

“也罢”:语气词,算了。

[嘉方言]如:“不去也罢。”

《西厢记》一折:“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马杓”:日常用具,大的舀水勺。

[嘉方言]如:“叫人扣了顿马杓头。”

《桃花女》楔子:“披散了你的头发,将马杓去那门限上敲三下。”

“主腰”:衣服类,小棉袄。

[嘉方言]如:“天热了,快脱掉主腰子。”

《对玉梳》四析:“到晚来贴主腰儿紧搂在胸前。”

“外父”:称谓,指岳父。嘉峪关方言当面称姨夫,对人称外父。

[嘉方言]如:“今天是我外父的生日。”

《潜居录》:“冯布少时,绝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升布代之。’

“头七”:人死后,以七日为一祭期,头七指第一个祭期,最后一期为七七。

[嘉方言]如:“人走了才刚过头七。”

《铁拐李》:“今日是俺哥哥的头七,请了几个和尚,买了些纸扎,与哥哥看经。”

“勒窝”:又叫腰窝,指胸侧腋下处。

[嘉方言]如:“勒窝里疼着呢。”

《水浒传》第70回:“不期被丁得孙从肋窝里飞出标叉,正中项充。”

嘉峪关为什么没有方言(嘉峪关方言溯源及其主要特点)(1)

关于我们:

发起人孙春光 学历: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保送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 。

现担任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EMBA联盟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左右逢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关村众筹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监事长单位;爱投(ITOU)高管会创始发起人;IT高管会创始发起人;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天使荣耀基金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