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谓的“同志电影”只不过是“爱情电影”的一个分支而已,没必要妖魔化、奇观化地去看待。古今中外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同性恋,例子不胜枚举,在西方,同性恋被保守派认为与基督教教义相悖,被自由派认为是人权的重要部分,是一个意识形态争议问题;而在中国没有这个问题,主要是要承受侧目而视的品头论足和流言蜚语。但事实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产生爱情,这件事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而且某种意义上,同性之爱还更高级,一方面他们往往会更加敏感细腻,因为性取向的“与众不同”,从小到大有着特别的自我意识觉醒过程;同时还要以精密的雷达去探测他人的讯息,经过百般隐忍、揣摩、试探、挫折,才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对的同性。另一方面社会阻力大、心理压力大、伴侣组合不稳定性大,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一直走下去。所有这些,都特别适合艺术化表达。因此同志电影屡屡在电影节上获奖,成为影迷们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效比较少有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同志电影)(1)

《断背山》

比如《断背山》,将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的爱情故事拍成了一首含蓄优美的抒情诗,它不止关于同性爱,更关于身陷社会中的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背后的秘密想头、怀着秘密生活下去的艰难、遁入世外山林的渴望……观众不需要是“同志”也能深深懂得,异性恋关系中也存在类似的困境,但往往是“敌暗我明”,社会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幸福”定义、随大流的生活理想对异性之间爱情婚姻关系的约束,已经牢固到如空气般自然不可觉察,拍出那种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并被观众准确接收到是非常难的——假如把《断背山》的两位男主换成一男一女,一个男人在深山里爱上一个女人,却觉得他们在一起回归社会环境无法长久,于是跟另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婚后跟前一个女人始终保持暗中相会……不仅会有卫道士跳出来指责,即便思想开明的看,也会减损这个男主的魅力。多多少少,我们都被社会道德规范洗脑了。而同性之爱则是“敌明我暗”,他们属于特殊的小众,大环境对他们的压抑、敌意甚至歧视是显性的、不言自明的,这种环境下的人更成其为一个孤立的、主体的人。因此某种意义上同志电影是特别适合探索人性、人与社会关系的电影。

特效比较少有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同志电影)(2)

《来自远方》

201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颁给了委内瑞拉导演Lorenzo Vigas的《来自远方》(From Afar),爆了年度冷门。这还是这位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之前一直在拍纪录片。故事发生在委内瑞拉首府城市卡拉卡斯,大叔Armando有钱但是很寂寞,少年Elder很穷但是有青春的肉体。两人相遇并建立起交易关系后,逐渐深入对方的世界。少年是街头混混,随着感情升温,提出帮大叔处理掉困扰他多年的麻烦;但大叔的反应却令人吃惊。这么多年他习惯了自我保护、对人设防,已经无法形成正常的亲密关系,不远不近不咸不淡的隔靴搔痒还好,谁离得太近就意味着危险。

特效比较少有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同志电影)(3)

《卡罗尔》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卡罗尔》(Carol)拍得相当美,用16mm复古胶片拍出50年代纽约的时空质感。两位女主角分别由演技好到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女演员之一”的凯特·布兰切特和曾经主演《龙纹身女孩》的鲁妮·玛拉饰演。两位在影片中的表现令人目不转睛,凯特的角色卡罗尔是一位贵气优雅的家庭主妇,鲁妮的角色是一位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清纯少女,两人相识相爱,但当时的社会环境视同性恋为病态,是结束关系还是义无反顾,必须做出选择。此片在电影节释放后口碑极佳,刚在北美局部上映,票房也不错,注定是今年各类评奖、榜单的大热门,上周《视与听》2015年度十佳名单出炉,《卡罗尔》位列第二。

特效比较少有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同志电影)(4)

《醉·生梦死》

今年金马奖入围十项提名、获得四项奖项的《醉·生梦死》,同样有同性内容。吕雪凤饰演唱戏出身的母亲,婚姻不幸、整日酗酒麻痹自己,经常对两个儿子絮絮叨叨;大儿子很会念书,烦得他跑到国外上学,回台湾后白天在一家电影公司做着体面工作,晚上就去同志夜店纵情享乐;小儿子在菜市场混,有自己奇特的内心世界,意外陷入黑道纠纷;还有一个牛郎店头牌硕哥,一路摸爬滚打挣扎求生,跟两兄弟住在一起;这四个人代表了醉生梦死四种状态。台湾市井混乱辛辣的生死爱欲,有导演张作骥的个人特色。

特效比较少有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同志电影)(5)

《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

今年还有一部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熊奖提名的作品《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以执导过《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电影史经典的俄国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为主角,讲他在1931年一次墨西哥瓜纳华托之旅中,与当地向导帕洛米诺之间产生的性启蒙与同性之爱。两人参观当地的死亡博物馆,一具具姿态各异的骷髅从黑暗中浮现,画面十分震撼;在墓园中大段大段地谈论死亡和性;床戏过程则大段大段地谈论俄国革命与美洲历史;电影对白才华横溢,表现手法非常先锋有趣,口味较重。爱森斯坦的《十月》在西方被叫做“震撼世界的十天”,而这部电影则讲述震撼爱森斯坦的十天。

【文/掌花案】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