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一朵红玫瑰的话”,玫瑰树说,“你必须在月光下用音乐把它造出来,而且要用你自己的心血把它染红。你必须一边唱歌,一边用胸口抵住我的一根尖刺。你必须唱一晚上,尖刺会刺穿你的心,然后你的生命之血就会流进我的血管,变成我的。”
——《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这部献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是由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这部童话故事摆脱了传统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的陈词滥调,转而借由夜莺、男学生、教授的女儿等几个核心角色,利用人物交错的视角和眼光展现了一个绝美悲凉的爱情故事。
诚然,一本成功的小说无法脱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的深刻内涵,因此欣赏这部作品也不可单纯从情节来泛泛而谈,为了更深入地探索童话故事的现实意义,今天我将从故事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王尔德的个人经历、童话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三个部分进行展开,并以此来谈谈我对爱情的现实思考。
一、艺术表现力:故事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唯美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故事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童话角色的塑造上,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的写作方式;另一方面,故事加入了唯美主义流派的创作风格,辞藻华丽优美,而不心生艳俗,两方面相结合,编织了一首关于爱的颂歌,同时也有对浅薄的爱的批判。
01.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中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书中表现为四个形象:夜莺、男学生、圣栎树、教授的女儿。
①夜莺是一个奉献者的角色,它为了男学生想要的那支红玫瑰,牺牲了自己的整个生命,作者以此来表达一个人对爱的信仰,侧面展现人们为了爱情所做的自我牺牲。
②男学生是最不懂爱的角色,他一直想用红玫瑰去求爱,可是“自己的花园里没有红玫瑰”,于是他就此放弃,当夜莺终于用生命为他造了一支红玫瑰之后,他因为遭到了教授女儿的拒绝,就把顺手扔掉,致使“玫瑰掉在了街边的阴沟里,又被车轮碾过”,并且男学生对教授的女儿说:“你真是不知感激”,反讽了那个真正不知感激的人----他自己,同时也表明,他不懂得爱情是需要付出的。
③圣栎树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是它代表了那些对爱人给予尊重的人,夜莺对圣栎树来说是陪伴着自己的人,夜莺决定要离开时,它也很难过,可是它依旧尊重了夜莺的选择,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全,什么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④教授的女儿是物质爱情的人物化身。她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孩,在男学生和“宫内大臣的侄子”之间,她选择了送她珠宝的“侄子”。这也意味着,她选择了物质的爱情。
分析到这我们会发现,书中的四个形象全都有着各自的寓意,这便是象征手法的魅力:寓深刻于无形。
02.唯美主义创作风格
19世纪后半期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在那个物流横流的年代,一系列的资本交易、资本掠夺横生,社会风气逐渐糜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利欲熏心,艺术也开始逐渐地被商业化。
作为唯美主义艺术流派的先驱,王尔德一生都在践行“美”。从遣词造句来看,王尔德的句子从不矫饰,也不艳俗,华丽中透露着哀凄的美,这不仅是在用语言呈现故事,更是运用语言去反讽现世人们对艺术的糟蹋。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但总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就是那个身处深沟,但却始终仰望星空的人。
二、个人经历:夜莺与玫瑰的故事也是王尔德本体的故事
在书中,夜莺这个为爱付出一切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王尔德对他的所爱波西的付出几乎如出一辙。
波西是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小名,他是王尔德的同性情人,王尔德与波西相识于1891年,当时35岁的王尔德遇见了21岁的波西。遇见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可是没想到,这次“遇见”几乎毁了王尔德的所有。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同性恋就意味着犯罪,此时,王尔德身上承受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压迫,更是加倍承受了波西对他整个人生的侵害。为了爱波西,王尔德让自己倾家荡产,最后被波西的父亲以同性恋的名义告上法庭。
波西至始至终没有为王尔德说过一句抚慰的话,相反,为了与自己的父亲相抗争,不惜把王尔德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使王尔德被判入狱,从此身败名裂,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个朋友站在他那边。
王尔德后来在狱中的自述中写到:“我本该把你从我的生活中甩掉,就像从衣服上抖掉一根扎人的刺,不幸的是,我在你身上花去了一生。”出狱后仅仅三年,也就是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年仅四十六岁的王尔德与世长辞。
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也是这样一个形象,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三度寻找红玫瑰,第三次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但是得到红玫瑰的代价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王尔德爱了一场,最终入狱并在痛苦中离世;夜莺爱了一场,最终“坠落在高高的草丛中死去”,二者只有艺术加工上的区别,本质上并无二致。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大概就是夜莺与玫瑰故事的魅力所在了吧,所以艺术的本质还是与生活不可分割的。
三、童话与现实:“生活是艺术最好的学生,艺术唯一的学生”
有人说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可是在我看来,童话故事本身虽然是骗人的,但童话故事影射的东西却通常是真实地。这个故事中的四个形象,分别折射了现实生活中对待爱情的四类人:爱情至上无悔付出的人、不懂得怎样去爱的人、为爱成全的人、物质爱情至上的人。
王尔德的童话:“童话不是为儿童而写,是为十八到八十岁之间的孩童般的人所写”。
长大后我们看的是王尔德童话,孩童时我们看的是安徒生童话。
- 《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贫穷孤苦的那些人的生活;
- 《丑小鸭》展现了一个人为梦想而努力坚守,从而变成白天鹅的故事;
- 《皇帝的新装》讽刺了谄媚的人,赞扬了诚实的人。
如王尔德自己所言:“生活是艺术最好的学生,艺术唯一的学生”。可见,童话故事不仅把真实的生活融入艺术,同时还把最本质的东西尽可能浅显地折射出来,这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现实意义所在。
那么我们能从这种本质中悟出什么呢?下面是我基于故事本身,对爱情的一些终极思考。
四、夜莺与玫瑰让我觅得爱情的四个真谛01.夜莺:爱情的本体是自己
林夕给王菲填词的一首歌《给自己的情书》中唱到:写这高贵情书,用自言自语做我的天书,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怎么可给爱人好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难道不正是这样一个反例吗?当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爱到信仰的地步,他就会缺失自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和剧中女主一样悲剧收场。
蒋勋曾说:“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
陷入爱里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变成夜莺,倒不至于牺牲生命,但却容易迷失自我。在爱情里,给予对方的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爱,这样不仅会让对方觉得没有空间感,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敏感易燃。
爱情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懂得关怀可取,过度关怀不可取是很重要的。诚如王尔德所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先爱己,而后爱人。
02.男学生:爱情不是孤独的附庸
在夜莺与玫瑰中,男学生因为感到孤独而去爱人。在我看来,无论你和谁生活在一起,你永远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和伴侣之间的相依相偎不可能永久存在,既然如此,孤独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周国平: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纯粹因为孤独而去爱的那些人,他们往往只知道什么叫“索取”,不知道什么叫“付出”,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得到对方的宽容、得到对方的照顾,仿佛这样才能感受到,他的爱情是存在的。这样的爱,只不过是孤独的附庸罢了,你寻找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对你的抚慰。
03.圣栎树:爱你就是最大程度的尊重你
如若有人问我,放手或成全伟不伟大?我会说不伟大,但很动人!动人的是那个举动背后对所爱的人的关切和尊重。即便圣栎树再也不能拥有夜莺的陪伴,但是,事物一旦闪耀过,这便足够了。
04.教授女儿:爱情是一场价值观的契合
很多人对教授女儿的抉择持有批判态度。在我看来,物质爱情与精神爱情只是个人对爱情的价值取向,你有权选择嫁给送你珠宝的“官内大臣的侄子”,也有权向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看齐。
价值取向本身并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去定义和评判。所以我说,爱情是一场价值观的契合,希望我们都能与自己契合的灵魂共度余生!
结语
木心:“爱情,人性的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小可能。”
这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木心的爱情观,我欣赏这种对待爱情的坦然和豁达,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爱情也不过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宿命观,我向来是不喜欢的。爱情来的时候,希望你可以勇敢把握,倘若它还没来,也请你好好地照顾自己。
始终保持独立乐观,不在爱中迷失。当你有了爱自己的能力,你就有了正确爱他人的能力。明白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明白人性本孤独,没必要因为觉得孤独去爱人。我相信,能在孤独中和自己好好相处的人,也能在两个人的相处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