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3)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4)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5)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6)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7)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8)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9)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0)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1)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2)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3)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4)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5)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6)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7)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8)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19)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0)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1)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2)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3)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4)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5)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6)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7)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8)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29)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30)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31)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32)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子路曾皙冉有)(33)

这是一篇用对话叙事的杰出散文,是《论语》中颇富文学色彩的一章。它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

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

接着记述四个弟子坐而言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写子路: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子路坦率、直爽的性格。但“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所以对他的答话和态度,孔子 “哂之”,这一“哂”中既含有善意的理解,也含有适度的批评。

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尤其是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他的自信深含而不露,与子路的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两人虽然志向大小不同,但都能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要求。

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表现最出色。他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一边在随意地“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十分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所以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地位和政绩的直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不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吗?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孔子对前几个弟子的评价。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又怎能做到是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呢。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又怎么能一心治国呢?

全文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开先秦以对话叙事的散文之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