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澳门回归,一首《七子之歌》打动了无数人,至今大家都能唱出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歌伴随着澳门回归的情怀,在当时的影响力颇大,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热情。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这首歌来源于一组诗词作品,作者就是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大家肯定想不到,90年代这么火的一首歌,居然和1946年被特务迫害的闻先生有关。而这组诗词在20年代就已经作出来了,为何时隔70多年,还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呢?
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其实是一个组诗,里面包含七个地方,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广州湾,威海卫,九龙岛和旅顺”,这组诗分别以这七个地方为主角,用这种口吻来诉说了被列强侵占掠夺之后,依然怀念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据说这七首诗是在1925年完成的,距离1999年澳门回归,相隔了74年之久。
闻一多在12岁的时候就来到清华学习,为了能够报效祖国,他打算赴美留学,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在1922年,他与上海坐上了去美国的船,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旅。到了美国,闻先生去了芝加哥美院学习美术,而当时去那里的中国人,只有闻一多一个。
去了芝加哥之后,闻先生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所以他在海外非常的孤单。唯一结交的两个朋友,都因为疾病或车祸离世,令闻先生感到更加的凄凉。所以也让闻先生对西方这种冰冷的社会制度感觉到反感,当时的他似乎也成了祖国母亲漂泊在外的一个孩子,不知道何时能够“回归”。
闻先生还有一个遗憾,虽然他在美国学习的是美术,但实际上他更喜欢的是文学,这也是他最终闻名于世的领域。所以在海外的这个阶段,虽然画笔在手,但更多的时候,闻先生手中拿着的是书籍,当时他喜欢读一些传统诗词,比如陆游,因为在陆游的诗里,他经常能够偶遇自己的处境。闻先生在美国还受到一次打击,当时他因为成绩优秀,所以荣获了优等奖。拿到优等奖的学生,可以受到学校的安排去法国巴黎进行艺术考察。但闻一多却被拒绝,理由是他是一个中国人,并不是美国人。学校的这个决定,让闻一多彻底对异邦失望。
后来几经辗转,闻一多来到了纽约继续深造,并且住进了万国公寓,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好友,并且也开始尝试在文学方面发展,同时也参与制作了许多的话剧。在这期间,对闻一多的影响很大,他也开始逐渐的放下美术专业,转而开始研究文学作品。也就是在那之后,闻一多写下了这一组的《七子之歌》,这些诗写的是祖国被迫割让的7个地方,其实从闻一多的角度来看,每一首诗写的都是他自己,都是他漂泊在外的感受。
因为当时他在美国辗转多个地方,每个地方都给了他很多感慨,让他的思乡之情尤为浓厚,所以在决定归国之际,他以这些被割让的地方为入口,抒发了自己迫切想要回国的念想。当时写下的这组诗,并没有火起来,只不过让大家认识到了闻一多这个诗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并且多才多艺的学者。
一直历经70多载,恰逢澳门回归祖国,当时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澳门岁月》把七子之歌里面的澳门篇进行了改编谱曲,作为了纪录片的主题曲。这个纪录片播出之后,在国内影响范围很广,也因为这首歌的节奏明快一唱三叹,被大家熟悉,至今都还印在脑海中。说明了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是全部中国人都共有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从70多年前的闻一多,再到70年后的中国人,再到现在的中国人,大家的情感是一致了。
所以说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它们都是艺术,诗言志歌咏言,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艺术规律。而闻一多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向大家诉说了一个海外学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正因为对祖国的这种热忱,闻一多在后来的一生中,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去,并且最终为国牺牲。
这首《七子之歌》大家都会唱,歌词也很明了简洁,当大家咏唱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他的作者闻一多先生,他写的那首《死水》,大家还会背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