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里的云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最早了解楚汉这件历史事件其实是小时候下象棋而来的,正所谓的“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定下鸿沟之约,可不久之后刘邦私自违反条约,打得项羽措手不及,最终逼迫乌江自刎。
郑少秋一副斯斯文文,文武不能的架势,一亮相也让我信服他是刘邦。
喜欢看楚汉之争的人,或者说对秦汉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霸王项羽是贵族出身,有大将之风。
而汉王刘邦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农民,一身的无赖风气,他远远没有项羽的勇猛和才智。
如果单挑的话,项羽不知道可以打死多少个刘邦。
可项羽忘了刘邦是无赖出身,他所谓的单挑就是一群人打你一个人。
所以刘邦带领着韩信、萧何等人,甚至连原本投靠项羽的陈平与韩信也转而投靠他助他一臂之力,最终把项羽逼到了乌江自刎的地步。
再加上夫人吕雉的辅佐和推波助澜,刘邦从一个最不可能成为帝王的人而打败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胸有大志并且有着超凡的武艺和军事战略,可以说是通过背水一战人尽皆知的战神。
但是这也造就了项羽自尊自大的坏习惯,赶走军事天才韩信,冷落谋士范增,嫉贤妒能,造成人才凋零,最后孤军奋战。
以前看《楚汉骄雄》,感觉刘邦就是典型的反面人物,无赖好色。
身为市井之徒、贪财好色的刘邦,虽说是身任一亭之长的芝麻豆大的小官,却也吃喝玩乐,网罗到了一大把的狐朋狗友。
只是因此也穷困潦倒。
但凡见到女的,刘邦都两眼放光。
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一语玩笑的大话却反而引起了胸怀大志的吕氏大小姐吕雉的看重。
之后吕雉便非刘邦不嫁,起先却也是吃尽了苦头。
怎奈秦王朝的残酷更加肆无忌惮,便硬逼刘邦护送人夫去骊山修筑阿房宫。
造化弄人,一干人等的粮食都因飓风而卷跑了。
恰逢此时,老天却也给其券来了条条肥鱼才使得一众人等没有被饿死。
继续赶路时,却发现前路上有一条巨大的白蛇拦路,几次借机过道都被追了回来,无奈之下,便有小人雍齿等人原路返回逃命。
刘邦却答应了剩余的人马一定按时送到其处,只是无奈没有办法将巨蛇赶跑,众人都愁上眉头。
犹豫间,刘邦借着酒力毫不知觉地走到了白蛇前与白蛇谈起心来,到关键时刻拔刀与之搏斗。
白蛇被劈成了两半,刘邦也终于因精疲力尽而晕倒到地。
此时,吕雉赶来,见此景便一呼天命所归,编下赤龙子与白龙子的故事,于是便起义号为“斩白蛇起义”,终于开始了辛酸的起义之旅。
虽历尽艰辛,却终助刘邦成就了千古霸业。
郑少秋把那种不愿意和项羽争雄,却又被沛县那帮朋友以及吕雉的步步紧逼,和韩信的顺势而为演得恰到好处,最后还把锅给韩信背。
刘邦就一虚伪的东西,好像什么都是别人逼着他做的,仿佛他自己本来就没想当皇帝,都是身边的大臣们硬要把他扶上台。
他假仁假义,在他称帝后杀了许多功臣,最有名的就是韩信了。
不过对于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大多数君王也会如此。
当时对于人只有好人坏人之分,非常的脸谱化。
后来重温这部电视剧,才发现对于刘邦的确美化了不少。
剧中对刘邦的美化,则表现在将其完全塑造成一个烂好人的形象。
史书上的刘邦其为人有点贪婪奸诈,个人道德水平很低。
睢水之战时他为了自己独自逃生甚至曾将自己的骨肉丢下车去,若非滕公夏侯婴苦苦哀求,未来的惠帝刘盈就会这样死在乱军之中了。
《楚汉骄雄》对这段故事的改动就是:并非刘邦将子女推下车去,而是吕雉为了救自己的丈夫,主动带着两个孩子跳车,刘邦不愿独生。
于是夏侯婴跪地恳求其不要辜负吕后的一番心意,终于劝得刘邦答应逃走。
可见编剧的心思。
与此类似的,史书上凡是记载刘邦的那些卑鄙无耻的行为,在剧中都成为了其他人的主张,并且这些人或是瞒骗或是威逼等,使得各种诡计都能得逞。
从头到尾,刘邦就好像是身边人尤其是吕雉的扯线木偶,让他起义就起义,让他背信弃义就背信弃义,而且显然陈平和韩信也是和吕雉勾结的。
大汉江山仿佛就是吕雉和韩信打下来的,其他人的功劳微不可见,只有张良在起初体现些作用。
而刘邦最终也只能徒呼奈何。
而变成好人的代价就是:剧中的刘邦被塑造得无才能、无魄力、无智谋、无野心,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吕雉、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做的主张。
那个最终做了皇帝的家伙,不过是被命运推动着成就了万世基业。
而刘邦自己所拥有的值得炫耀的优势,也就是亲和力绝佳、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以及有点自知之明。
编剧仅仅是希望将一个有情有义、仁义满怀、宽宏大度的领导者呈现在我们眼前。
刘邦虽身无长物,但为人大方、心胸开阔,也正是因为刘邦自知自己的短处,所以他求贤若渴,从谏如流。
管理者要抱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之心,正如剧中弹幕上有一句“刘邦消极抗秦急死大家”,让大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而项羽最后连唯一可以统筹大局的亚父都不理会了,那他又怎能顶得住刘邦的明枪暗箭呢?
现在想来,编剧也许并不是要将刘邦刻画成多么厉害的人物,也不是要突出他多么了得的领导才能。
智如张良、贤如萧何、忠如樊哙、将如韩信等人才,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在刘邦之上,却每一个都心甘情愿对刘邦誓死追随。
郑少秋把刘邦刻画成本无野心全是被吕雉推着走心地善良的人,虽和历史有所出入,但也符合这部剧里对刘邦形象的需要。
可能刘邦赢得并不是那么光彩,但项羽却没办法怨天尤人。
因为一路走来,是自己的种种作的行为,让刘邦一步步把自己完爆的,让自己的一切都没了,最后也乌江自刎了。
顺势而为,大概这是整部剧给人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启示。
剧中的刘邦,几乎由始至终都是在做着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事。
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建立在顺应时势与符合民意的基础上的,从来都没有逆天而行,也没有肆意妄为。
刘邦可以说是依靠着众人的力量,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而也因为如此,所以他成为了那个最后的胜利者。
在最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这虽然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也是许多人都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状态和境界,但是要想真正地做到,又有何其难。
卑鄙小人刘邦,这是剧中的项羽在后半段提到刘邦时常用的定语。
外加贪财好色的标签,堂堂汉王,后刘高祖的嘴脸,在项大英雄眼中,十分地丑陋。
正如剧中项羽常说的:
刘邦就是一个酒色窝囊废。
楚霸王霸气英气勇气锐气十足,侠骨柔情,可惜的是,他确实是个军事上的天才,却是政治上的白chi。
和刘邦的政治手腕相比,楚项羽,根本不入流。
能不能当上皇帝,不在于你是不是官二代,也不在于文韬武略是否当世称雄。
更重要的是够不够有坚定的信仰,即无论在任何情况都相信,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
项羽太自负,所以脸皮太薄,因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就自刎。
准皇帝的潜质表现还有能不能容人和会不会用人,绝对不会在用人这个问题上“龟毛”,即无论白猫还是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行走在成为皇帝的这条路上,就不要再妄想成为道德上的楷模,卑鄙下作的事要做,假仁假义也要会。
就是这种个性的巨大差异,注定项羽会是一个好的帅才,而刘邦却会是一个王者。
再试问,哪个男人喜欢并愿意被女人骑在头顶,处处受制于妻子?
哪个男人不希望有美女在怀,对自己温柔顺从、倾慕膜拜?
霸王与虞姬之间的凄美爱情当然是令人羡慕的。
虞姬自sha前,绝美精致的妆容,翩翩的剑舞,霸王脸上那抹惨淡的浅浅微笑,穷途末路里的霸气柔情,无法不令人动容。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霸王和虞姬,他们真的做到了。
但从理性上来说,没有吕雉,刘邦绝不会成为后来的刘邦;而没有虞姬,项羽只怕会是更好的项羽。
忍人所不能忍,也是刘邦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所以,走到最后的成功,除了时势,到底还是印证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没有这些命运的东西作怪的话,只看两位主角的性格,一位智勇双全,但是刚愎自用;一位是市井流氓,但是知人善用。
就看这两种性格的碰撞,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历史的成败其实早就由他们的性格决定了。
当然,剧本的设定就是刘邦为天命所归。
虽然他不学无术,吃吃喝喝,安于享乐,苟且美色,但是他宅心仁厚,善听计谋,有悲天憫人之心,更有崇尚英雄的自知之明。
所以刘邦成了项羽的义弟,拥有一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还有源源不断的才人谋士相辅佐。
所以他成了沛公,成了汉中王,成了汉王,最后成了汉高祖。
刘邦不止赢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还赢得了整个天下。
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屈辱,当中耍弄了多少心计手段,成王败寇,是铁一般的不争事实,也是人间天道的无上至理。
再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魄力又如何,你楚项羽,最后还不是只能仰天长叹“时不我与”?
讽刺且悲凉。
最后的刘邦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沛县的无赖亭长。
一步步争得到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再像当年那样单纯可近?
刘邦对权谋手段的运用,已经纯熟到了面不改色、心无愧疚的地步。
所以如范蠡张良这样的智者,才会毅然选择功成身退。
世间最复杂叵测的,不是时运,只是人心。
所以日后朝政为吕氏专权,也不过是因果循环、天意公平而已。
其实也许并没有什么谁是谁非,任凭后人如何评说的千秋功过,也不如立于乾陵的那块无字石碑。
看透了世情的张良早就说过: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
~未完待续~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推荐阅读:《楚汉骄雄》:只要不把它当成历史剧,这样有生命力的剧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