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有一位豆瓣用户发布帖子,称自己分别与某知名家电品牌的两个旗舰店同时“讲价”,两个店铺互相竞争,“讲价”成功后客服单独发放独立的领券页面,券后比商品的促销活动页面还便宜了350元。对此,诸多网友则纷纷表示,自己从未尝试过“讲价”,“错失亿元”。

  家电的线上的价格也要开始“看碟下菜”了吗?无意砍价的朋友真的就无法避免挨“宰”了吗?

  起初,线上市场四重监督、价格公开透明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印象中,线上市场的价格相对是比较透明的,这样的依据主要有四个:

  1、比价插件、软件

  在PC端浏览购物网站时,或者是手机在安装购物平台的APP时,往往都会进行比价插件、软件的推荐,显示历史最低价,部分也会提供隐藏优惠券的领取服务,插件和软件会从中赚取返现。

家电品牌旗舰店(家电官方店铺可以)(1)

  2、购物社区

  以什么值得买和路口等购物社区为代表,由用户自己发现好价并且上传社区,并且用户间可以互相交流,探索出最优的购买方式。通过搜索,也可以查询到历史好价,进行对比。

  3、“羊毛”营销号

  “羊毛”营销号主要分布在微博、小红书等一些一对多的社交平台,主要功能是公开一些个人用户找不到的优惠券,自己通过返利网站赚取返利。,

  4、大品牌后台修改价格的限制

  这主要是针对早期的天猫店铺,相对于淘宝当时的“拍下后后台改价”,主要经营各种大品牌旗舰店的天猫店铺声称,不可以随意在后台改价,包括一些收货后返利,也只敢直接打到支付宝账号,因此无法大量操作。按照当时客服的说法:会被天猫检测到并进行处罚。

  现在天猫是否还有这种规定不得而知。

  综上,早期甚至是2-3年前,通过软件插件、购物社区、“羊毛”营销号和平台对品牌旗舰店的限制,这四个角度的全方位监督,用户端信息能够及时地互联互通,大品牌产品的价格相对而言是公开透明的。

  特别是大家电产品,本身价格高,利润空间相对也比较高,价格浮动范围相对而言就比较大。并且由于家电是高档耐用品,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在品牌旗舰店购买以求得售后的便利。可以说,线上大家电市场价格公开透明的特点,是诸多用户宁愿线下体验后也要在线上购物的原因。

  现在,绕过价格监督、线上市场支持议价

  而现在,仅仅是基于今天豆瓣用户的发帖,一下子击碎了线上市场曾经引以为傲的“绝对优势”——价格公开透明。

家电品牌旗舰店(家电官方店铺可以)(2)

  在帖子里,楼主表示自己在大型购物平台购买洗碗机,本意询问功能,随后该品牌洗碗机旗舰店客服主动提出能发放200元的折扣,同品牌总旗舰店的客服在得知后表示能提供300元的折扣,最后以洗碗机旗舰店提供“比商品活动页面还低350元”的折扣告终。

  对于线上旗舰店的价格,大多数用户还停留多年前的概念——用户自己领券或者找客服领券后下单,提交订单后价格就是最终的购买价格。而这次不仅仅是单发优惠券,甚至出现了同平台不同店铺竞价的情况。这一幕如此熟悉,仿佛是线下购物“还价之后走三步等着店家挽留”的桥段。

  与线下还价相同的是,通过与客服交流然后发券的这种形式,结算最低价只有用户本人知晓,不会出现在插件的历史低价中;优惠券仅为单发,用户社区和“羊毛”营销号也无从知晓;而优惠券不属于返利的形式,比返利更加方便快捷,并且有传言称,目前的购物平台对这方面的监管也有放宽松的趋势。

  此外,保价基本需要已购用户本身再锁一单进行保价,只要客服坚持不提供优惠券链接,拿着别人的订单大概率也不能保价。

  在帖子下面,诸多用户也晒出了自己的购买家电经历,包括但不限于:类似于楼主的同个商品在同平台、不同旗舰店的客服竞价式主动让利;同个商品在不同平台的旗舰店客服竞价式主动让利;同品牌不同商品比价后客服主动提供优惠;不同品牌竞品在咨询后客服主动提供让利……甚至有用户“组织”猫、狗、狮三个平台的客服进行了竞价,“要么给最低价,要么相同价格会多给购物卡等赠品”。有的用户则表示在页面停留就会有客服打电话通知还能再降价。

  在家电品牌严格控制线下经销商终端价格、努力防止不同地区产品不窜货,以维持品牌相对统一形象的前提下,线上同品牌不同平台、不同店铺之间竟然出现了这种形式的竞价,真的是合理的吗?而在今年各个品牌的提价通知的前提下,这种可以广泛铺开的隐形降价模式,又是合理的吗?对于线上市场固有优势——价格公开透明的特点,这种销售形式真的合理吗?

  当然,各位看到这个帖子的用户,内心中更多的是苦涩:之前买家电没有还价,损失了不少钱,并且这个价钱是不确定的。耗时耗力地精挑细选,多平台、多途径比价之后,还不如直接私聊客服给的价格,并且完全不像秒杀、抢购等有规律可言的形式,随机性很大的私聊客服定价,这真的很难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