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备考指南(高考语文)(1)

考点四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向一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分析文章结构”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行文的思路。

【例1】(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摘编自叶秀山《从脸谱说起》)

请简要归纳本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认真阅读文段可知,前三句为第一层,讲菜谱的作用;中间五句为第二层,由菜谱转入火候,指明火候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为第三层,由烧菜的火候过渡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这一话题上。

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想达到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分析结构思路解题技巧

1.从话题入手,探寻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特点

话题是文章的核心,文章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抓住了话题,就能提纲挈领,理出文章的脉络。

2.从关系入手,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的段落层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承关系,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关系,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关系,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抓住了这些关系,层次之间的界限就分明了。

3.从标志性词语入手,顺藤摸瓜,勾画线索和结构框架

标志性词语是行文的“路标”,沿“路标”前行,脉络自然呈现。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词语和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有:序数类词语、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等。

作答简答题,首先要弄清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部分段落,是分析综合还是提炼概括,把握设问的方向。其次,组织语言要有层次,要紧扣问题的要点。回答选择题时,要注意选项设误的角度。

【答题模板】

三步骤作答论述层次分析题

首先①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通过写……的事例(或引用名言、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接着①用……的事例(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②从……几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

最后①得出……的结论;②总结全文;③归纳论点;④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摘编自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

简要概述这一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共有八句话。第①句总提传统这一话题,第②句表达自己的看法,第③句分析“大传统”的形成原因,第④句说明文化之间的借鉴性,第⑤句指出中国画家应有的观念,第⑥句说明作者自己具有的文化思路,第⑦句表达对“大传统”的看法,第⑧句是对第⑦句的具体说明:在传统中寻找契合点。对各句进行分析后,将含义相近的句子进行组合,即可以获得作者的论述层次:①句为一层,②~⑥句为一层,⑦⑧句为一层。

答案首先提出“传统”这一话题,然后分析人们对“传统”的认识误区,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大传统”中寻找契合点。

考向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本内容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炼。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二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所做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的。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解析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是原因,“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是结果,而D项最后一句话将两者关系颠倒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题技巧

1.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循主要线索突破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把握思路,精研脉理,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句子。

3.层层概括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再次,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最后,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裘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时,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行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这些人成为“余子”。

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荒”可知,另行垦荒的只是基层民众的“余子”。

考点五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论述文的灵魂。论述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论述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论据是证明支撑论点的材料,是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例】(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中“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本段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

【知识储备】

论述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3.类比论证: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类比论证时,应注意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

4.对比论证: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进行比较的双方能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5.比喻论证:运用比喻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可用原因来证明作为论点的“结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

7.归谬论证:“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解题技巧

1.通览文本,把握论点。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分析,首先要认真搜寻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论点。关注作者的观点是寻找论点的依据。标题、段首句、结论句、中心句是论点的重要呈现方式。

2.关注文本材料内容,圈点论据要素。论据是文章的材料,分析材料可以采取中心材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次要材料)互为参照的方法,还要分清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这些材料就是论据,辨析论据是否适当,主要依据是看材料能否证明观点。

3.辨析论证方法的特征,把握论证方法的表述效果。作者在选用论证方法时,往往采用与主题和材料(论点与论据)相谐的方法,在高考试题中,一般侧重考查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的运用。复习时,要通过比较分析,掌握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主席访问拉美三国并出席APEC利马会议期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开放包容互惠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开放创新精神、互惠包容的发展理念,是指引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中国思路”。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在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增长分化加剧。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阵地,亚太地区孕育着无限希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提出了“4个坚定不移”的有力举措,推动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升亚太开放型经济水平、破解区域互联互通瓶颈、打造改革创新格局,这4点主张不仅是中国的政策主张,更是中国的实际行动。中国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乐意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各国分享,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是全球包容发展的贡献者。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是,中国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初期更是高达40%。今年9月初举行的G20峰会,中国充分发挥主席国作用,与各方达成“杭州共识”,在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道路。包容互惠发展的“中国思路”同时也为亚太巨轮驶向繁荣之路找准了航向。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主张,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构建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拉美各国是中国在太平洋彼岸的“邻居”,中国同拉美各国通过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合作换挡加速,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使合作成果惠及中拉人民。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正与周边国家、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等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实现包容互惠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全球格局的积极解读,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包容互惠发展观。近年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动着区域合作,把中国在发展经验、管理人才、外汇储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沿线各国的发展愿望高度契合起来,促进了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步步形成。

中国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当前,中国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世界各国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实现包容发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编自郭言《中国是全球包容发展的贡献者》)

1.下列不属于“中国是全球包容发展的贡献者”的依据的一项是( B)

A.中国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初期更是高达40%,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

B.世界经济仍然在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增长分化加剧,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阵地,孕育着无限希望。

C.亚太巨轮因包容互惠发展的“中国思路”找准了航向,驶向了繁荣之路,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因“中国方案”而有了新动力和新道路。

D.“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契合沿线各国的发展愿望,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解析由原文第二段可知,B项内容是中国成为全球包容发展的贡献者面临的机遇,并非依据。

考点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是褒奖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论述类文章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②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③梳理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观点;④分析比较引用的他人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例】(2017·全国卷Ⅱ)(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五“例”)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析不合逻辑。原文第三段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技巧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论述类文章中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等。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突破口。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4.从对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中把握

文中有多种观点时,可以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多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二是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确定。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欠缺,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摘编自梁漱溟《心理的调整》)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解析 全文共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方面的问题;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心理的重要性。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论述的。B项,只概括了第二段的内容。C项,概括的只是第三段中的心思调理。D项,只是概括调理心情的重要性。这三项概括均有失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