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到《十日谈》,都会想起学生时代的历史书,可以说谈到文艺复兴总少不了提一句《十日谈》,但更多的人在看了这本书后却发现,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情节简直“毁三观”,可以直接被当做是名著中的“小黄书”了。为此也有人好奇过,为什么这样一本书,却要被历史教科书反复提及呢?难道编写的老师们都不看看这些书的内容就往上写吗?

不是这样的,可以说剖开《十日谈》大量荒诞、讽刺、色情的描写,结合时代来看,这本书不愧为能和《神曲》放一起的“人曲”。他的寓意不仅仅是为了给女人们以慰藉,更是为了将人权、自由等思想推向社会。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1)

对于像柔弱的妇女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地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这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取自《十日谈》序言)

今天,我想通过三本书的对比,来和你们讲一讲这本书的价值。因为我觉得,打消对一本书的刻板印象,对于你们来讲,也会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吧。

01 同类对比《一千零一夜》,讲讲《十日谈》故事的创新性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2)

我们可以把《十日谈》看做一个故事集,只不过这个故事集的背景更加特别,它源自于瘟疫时代,十名男女为避难来到乡村一所别墅避难,这之中,七名女郎的取名分别代表了中世纪的其中美德,即正义、节制、信仰、希望、慈善、谨慎、坚韧,而三名俊美少年的取名则代表了古希腊三种价值观,即理性、精神和欲望。这十个人自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欢乐场,在十天里,他们轮流为王,每个人按照同一个主题讲述一个故事。

而这些故事的取材,一些是来自于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意大利的历史事件、宫廷传闻、以至街头巷尾的闲谈,还有一些来自于东方的民间故事。

但最有趣的,还是当属《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的关系,因为《十日谈》有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取材,比如说《一千零一夜》中《成为圣徒的罪人的故事》,《真假戒指的故事》《招待国王的宴会的故事》等,都有被改装换面,出现在《十日谈》中。

而且,两本书的故事叙述方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千零一夜》是通过暴虐的国王建立框架,因为国王每天要与一女子完婚,然后杀掉她,以报复自己品行不端的王后,所以出现了一个特别机智的女子,通过每天夜里给国王讲故事,延缓国王的暴行,这是精心编纂的一对一故事局。而《十日谈》的框架更加自由,从表面上看,《十日谈》更像是个临时组的多人局,所以每天的故事主题要临时定,也没有固定的讲故事人。但是深层次看,作者薄伽丘已经将自己融入其中,他在书中就说《十日谈》是自己写给女人们解闷用的,这就成为了这个故事框架的基底。让全书体像个俄罗斯套娃,故事里还有故事,故事把故事层层叠叠嵌套在其中。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3)

但即使是解闷的故事,作者也已经将当时意大利十四世纪的情景融合进去了,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被战争、饥荒、瘟疫所困扰,意大利这个城市饱经磨难,经济和人口都受到了短时间难以恢复的重创。

以佛罗伦萨为例,1348年瘟疫爆发的时候,整个城市失去了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人口。繁华的佛罗伦萨一时尸体遍野,十室九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总处在极度的恐慌中,有些人会不断的自我惩戒,想以此得到救赎,但同样有人直接破罐破摔,沉迷在疯狂与放荡的世界里,纵情欢乐,活一天算一天,可以说,薄伽丘的故事,将当时的人文形态都融合在作品里,即使是收集了其他的一些故事,也做了精心的编纂,涵盖了寓言、反讽、抒情等多种形式,借此表达他自己想要表达的人文主义自由的核心。

所以它也就无愧于能影响当时意大利小说创作的佳作,他的作品影响,甚至贯彻到欧洲的很多作者身上,成为后世几百年间诸多名家名著的创作来源,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里哀的《受气丈夫》等。

02 同类对比《新名字的故事》,讲讲《十日谈》故事的前瞻性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4)

或许有人会一下子觉得,既然《十日谈》不完全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故事,那不是更没什么价值了吗?

但如果仔细去看这100个故事,就会发现薄伽丘在设计这100个故事上,所花费的心思有多精妙。比如第四天第五个故事,它讲了一个家庭里,有三个年轻的兄弟经商为业,因为父亲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所以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们有个妹妹叫伊萨贝塔,这姑娘年轻貌美又能干,经常也会来店里帮帮忙,一来二去,这姑娘就看上了店里一个叫做洛伦佐的伙计,两个人开始了一场热恋,热恋的人一心投入爱情,哪里顾得上别的,结果没多久,这个恋情就被她长兄发现了,长兄大为恼怒,和兄弟们商量之后,便把洛伦佐拉出去郊游,借机杀死了他。

这情人不见了,伊萨贝塔自然十分着急,她反复催问她的哥哥得不到结果,再问只得到了哥哥们的质询,不得已之下,她每天只能以泪洗面,于是一天晚上,当她照旧哭着睡着后,她梦到了自己的情人,他面带愤怒的跟她讲了实情,并把他被埋葬的地点告诉了伊萨贝塔。伊萨贝塔一下子就惊醒了,她按照情人的指示,偷偷找到了埋葬点,果然看到了尸体,但她又带不走那尸体,便割了那头颅带回去,埋在花盆里,上面栽了美丽的罗勒,每日用玫瑰水,香橙水和眼泪灌溉。

但伊萨贝塔异常的表现很快被哥哥们注意到,他们偷了她的花盆,发现了真相,便换了个地方埋葬了人头,并悄悄离开了墨西拿,跑去了那不勒斯避祸。

从这个故事来看,明面上,它只是讲述了一对情人的悲剧,用鬼魂的色彩装饰其中,显得故事格外壮丽而又美丽,但是深挖其内核,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的处境,故事里的姑娘没有权利做主自己的婚姻,她的爱情悲剧说到底只是因为她的兄弟们嫌贫爱富,觉得店里的伙计不能给他们带来商业上的利益,即使那时,这三兄弟已经十分富有,他们依旧要左右妹妹的一生。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5)

这故事就和《新名字的故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新名字的故事》中女主角身处那不勒斯,她的悲剧同样是因为她的兄弟和丈夫都想拿她当做商业的一部分,她没办法挣脱开她的处境,只能在被打与出轨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完全不同的书本,更是从中世纪跨越到20世纪,却有着相似的故事,这只能说明,在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里,女子这般悲凉的处境是很常见的。而且,如果仔细查看意大利的婚姻形式,会发现,在意大利的传统思想中,家庭里丈夫是一家之长,具有绝对权威,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在波洛尼亚的法学家眼里,一个家庭的父亲就是家中的国王。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威尼斯的人文主义者和外交家达罗耶莱·巴尔巴罗就认为,妻子不仅最爱丈夫,还应当顺从丈夫,妻子带来的最重要的陪嫁就是顺从。丈夫的另一职责就是调教妻子,妻子德行的好坏完全依靠丈夫调教。

这样来看,薄伽丘的写法是纯粹现实主义的写法,这让他的故事有了特别的寓意,也让这些悲剧更能感化当时的民众。

正如朱光潜指出:“周围环境和我们环境里最接近的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打动我们的灵魂。”

但是以故事的相似性来看,更能说明薄伽丘在思想上的前卫性,即使花盆故事中的这个姑娘最终都没有得到爱情,但她曾经自由恋爱过,她努力的在爱情中奋斗争取过,女性那种想要突破环境的桎梏,真正满足自己身为人的各类需求的味道,便一下子生出来了,这才是薄伽丘真正想要慰藉那个年代的女子的地方,也是全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就像薄伽丘曾经感慨时说的:“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要好好儿拿点真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会弄的头破血流。”

03 同类对比《三言二拍》,讲讲《十日谈》故事的狂欢性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6)

当然,说到《十日谈》,很多人愿意将它与《三言二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因为两个作品都源于市井商业的兴起。而且两个作品都涉及了一些现代爱的色彩与情趣,它们同样是用一部一部的小故事,在描绘着生活的形态,呼唤着更加符合人性的思想。但我却觉得,看了《三言二拍》,更能感受到《十日谈》作为“人曲”的魅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从两本书作品的故事特征进行对比。

从框架上来讲,《三言二拍》的故事里,同样有许多女子努力为自己奋斗的故事,她们或许是受人诱惑找寻了新情人,或许是在婚姻中努力的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守节”,她们同样有个性在张扬,但这个个性受到了时代礼教的控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挣扎,甚至我们细究这些女子的结局,也多是悲剧的。

如果我们要为《三言二拍》的女性进行分类,那分类基本逃不开吴圣昔在《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明清小说中的女性所分的三类,即:沉溺于旧女德中的女性、对旧女德产生怀疑的女性和叛逆于旧女德的女性。

而这样的形态与故事的结局让人不得不怀疑,在作者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抗时代的一些劣质习俗与风气时,是否潜意识中依旧被当时的礼教所束缚,从而控制了各类故事的结局。但《三言二拍》的魅力,在于讲求一个因果轮回,折腾了一遭,反而发现那结局巧的让人心生怕意,这自然便是不同国家的人文风情带给作品的不同色彩。

但是,对比《三言二拍》后再观《十日谈》,会发现《十日谈》中,女性的“人权”得以更大的体现,比如说在第五天第九个故事里,男人为了追求到一位心仪的贵妇,耗尽家产,却始终未能讨得贵妇的欢心,后听闻贵妇要来家中做客,便将自己仅剩下的猎鹰做成餐食,不想贵妇本身是为了儿子讨要活猎鹰,只得将现实告诉贵妇,这番举动打动了那贵妇,最终带着巨额家产嫁给了他;而在在第一天第五个故事之中,法兰西国王一直觊觎蒙费拉特侯爵夫人,他企图在大臣不在的时候去欺辱费拉特侯爵夫人,却被她一席“母鸡宴”婉拒,借以明志。以及第四天的第一个故事中,亲王不想让女儿嫁给一个身份低贱的人,但绮思梦达郡主却直接发声说:父亲,你不该责备我,要埋怨,就去埋怨命运之神,为什么他总是让那些庸俗无能之辈占据着显赫尊荣的高位,把那人间的英杰反而埋没在草莽里.…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有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行,我们人类向来都是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读小黄书有感(初读以为小黄书)(7)

从《十日谈》来看,女性在故事中有更多的自由,她们依然会受到贵族及教会的欺压,但是当她们决定机智的反抗的时候,往往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结局,她们也依旧在男女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她们也有机会有自己做主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便是一大进步。可以说,薄伽丘把爱情当做一种新的人伦道德,他觉得爱情对男女都是不可缺少的,他用爱情解放人性,也用故事在解放思想。这对于当时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言,是一场在灾难中难以磨灭的狂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