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随笔散文思友念秋(澄怀园语解说57)(1)

澄怀园语卷之三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明永乐时,清江俞行之有能诗名,

其《题清慎勤》句有曰:

“夜门无客敢怀金,

秋屋有情甘饮水。”

一时传诵之,惜其不多见。

【解曰】

张廷玉大学士此处引用的这段话,或许来自于《水东日记》的片段,在张廷玉大学士所处的康雍乾时代之后,这段话亦见于清末陈田《明诗纪事》中。明代叶盛撰写的四十卷《水东日记》,因成书于淞水东,故而命名。淞水即淞江,通称“吴淞江”,发源于太湖,到上海与黄浦江合流入长江。

俞行之《题清慎勤》完整的全诗没有找到,以上两句“夜门无客敢怀金,秋屋有情甘饮水。”都是关于“清”内容,而“慎”与“勤”的诗句也就不得而知。然而历史上关于为官应当“清慎勤”说法,那可是由来已久的事。

为官应当“清慎勤”,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马昭。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说,某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是三国时魏国权臣,在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为王。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卷四)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帝谓众臣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相承沿用为成语。这个成语无疑是贬损司马昭的,然而根据史籍记载,司马昭所说的,为官应当“清慎勤”,却是妥妥的正能量。可见,评价一个人是很复杂的事情,不可片面认识一个人,也不可偏激评论一个人,不能一言以蔽之,又不能因言废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能“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话说回来,约定俗成,改变观念,谈何容易,甚至比登天还难。

为官应当“清慎勤”,历史上又是怎样华丽出场的呢?据《三国志·魏志·李通传》(卷十八)裴松之注引晋王隐《晋书》记载,李通之孙李秉,曾经回答晋文帝司马昭的问话,并且把它记载下来,作为《家诫》。司马昭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担任官吏首长的人,应当清正,应当谨慎,应当勤勉,修为这三个方面,还有什么祸患不能治理呢?

司马昭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万不得已的话,三者之中有主有次,哪个最重要放在第一位呢?”有的人回答:“清固为本。”又问李秉,回答说:“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李秉回答的意思是说,清正与谨慎的道理,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体,迫不得已的话,谨慎最重要。清正的人,不一定做到谨慎;但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做到自行清正。如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猛;但只有勇猛的人,不一定必须具有仁德。

司马昭又问:“近世谁是谨慎的人呢?”众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李秉列举了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都可以说比较慎重。司马昭说:“他们这几个人,温文恭谦朝夕坚守,行事恪守规矩信念,慎言笃行,各有所长。然而天下最谨慎的人,难道不是阮籍吗?每次和他说话,他都说得玄妙幽远,从来都没有评论时事,也没有褒贬人物好坏,真正可以说是最谨慎的人哪!”

李秉每每想到司马昭说的这些话,足以作为高明的训诫,并说:“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意思是说,凡是人们行为处事,尤其是青春年少,立足安身,处世为人,不可不谨慎,不要轻易议论别人,不要轻易点评说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悔恨耻辱,凭借什么缘由能够产生;忧患灾祸,一定没有门径自行来到。

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刘孝标的注解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家诫》将李秉写为李康,是否有误,尚需考证。

南宋吕本中撰写的《官箴》,全书共三十三条,其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吕本中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呢?回答这个问题,要看看他的出身。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祖籍莱州,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家世显赫,宋仁宗赵祯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之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之子。家族之中,前有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后有南宋浙东学派先祖吕祖谦,可谓名门望族。他的著作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春秋解》《童蒙训》等等。

吕本中在《官箴》中论述“清慎勤”时说:“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大意是说,懂得“清慎勤”这三件事,可以保护你的俸禄与爵位,可让你远离羞耻与侮辱,可以得到上司的知遇赏识,也能够得到下级的援手相助。

《四库提要》在论述《官箴》时说:“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大意是说,《官箴》这部书,大多都是人生经历有所领悟的语言,可以看到很多的实际发生历史事件,来进行印证。官员的格言与座右铭《官箴》的第一条,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清慎勤”三个字,作为当官的法宝,这样的话语千秋万代都不可改变。

文字随笔散文思友念秋(澄怀园语解说57)(2)

清代康熙皇帝对于“清慎勤”三字,也是情有独钟,在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四次记载了康熙皇帝颁赐御笔“清慎勤”的有关情况。

《池北偶谈》(卷一)谈故一“赐御笔讲义”条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广西巡抚郝浴,上疏请求颁赐康熙皇帝御笔“清慎勤”三个大字,礼部议定同意他的请求,于是派遣官员遍赐各地直隶与外省的总督巡抚。

《池北偶谈》(卷二)谈故二“上赐”条目记载,康熙癸丑年(1673)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赐王士禛御笔二幅,“存诚”二字与唐人张继《枫桥诗》,另赐王士禛石刻二幅,一为“清慎勤”三个大字,一为“格物”二字。

《池北偶谈》(卷三)谈故三“赐御笔”条目记载,康熙丁巳年(1677)夏天,以御笔“格物”二大字、“清慎勤”三大字石刻,赐日讲官翰林院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讲学士张英。不久又赐张英“忠恕存诚”等墨迹,又赐詹事府詹事沈荃“龙飞凤舞”、“忠恕”等墨迹大字。张英为小宰相张廷玉大学士之父,人称老宰相。

《池北偶谈》(卷十八)谈艺八“朝鲜采风录”条目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在《送诏使还京师诗序》中叙述,武备院官员展示顺治皇帝御笔书写的“正大光明”,以及当今康熙皇帝御笔书写的“清慎勤”。并称“今皇帝笔也,生龙活蛟之蜿蜒,银钩铁画之劲健,真可以参造化,惊风雨。”说的是康熙皇帝所书写的“清慎勤”三个大字,如同生龙活虎那样蜿蜒曲折,就像银钩铁画那样强健有力,真可以说是笔参造化,巧夺天工,风雨为之惊诧感叹。杜甫 《寄李太白二十韵》赞美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记载:“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士禛二十年前亦蒙赐。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意思是说,康熙皇帝曾经御书“清慎勤”三个大字,刻石印刷,遍赐朝廷内外诸多大臣。王士禛二十年前也获蒙恩受赐一幅。“清慎勤”这三个字,来自吕本中《官箴》中话语。可能由于司马昭是个反面人物,所以不好意说是司马昭原创作品。

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七“清慎勤匾”条目说:“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匾额,此本之《世说注》。”大意是说,各地衙门官署、诉讼大堂之上,往往书写“清慎勤”三字匾额,这个根源来自《世说新语》的注解。

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大意是说,近代居官格言,最为脍炙人口的三个字,就是清慎勤。

清,即清白、清正、清廉、清介、清平、清明。古人以此字作为官箴,意在强调为官为政,须有清白的操守、清介的修养、清晰的思路、清明的头脑和清廉的作风。

慎,即谨慎、慎重。古人常以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作为修身做事的至高标准,将此字作为官箴,意在强调为官为政必须言行谨慎,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警自束,在微小的事情上能够做到不随意,并且善始善终。

勤,即勤劳、勤勉、勤恁、勤恤。古人以此字作为官箴,意在强调为官为政须尽心尽力,殷勤恭敬,勤勉奋进,勤政事,勤思考,忧虑体恤民生疾苦。

明代曹于汴《寿何年伯》诗云:“三语课儿清慎勤,一米一蔬君父恩。”可以看到在明代在家庭教育中,就用“清慎勤”对子女进行训诫。不仅为官要做到“清慎勤”,经商务农,持家兴业,为人处事,也都有很好的鉴戒作用。

清代王季珠《何金寿》诗云:“诗书画是真才子,清慎勤为大好官。”这是对扬州知府何金寿才学与惠政的崇高赞扬。

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修订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缓暖软。”使得“清慎勤”更为广泛传诵。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文字随笔散文思友念秋(澄怀园语解说57)(3)

【参引】

附1:《水东日记》卷二十五(节选)

俞行之题西湖画

清江俞行之,永乐中有能诗盛名,

其题清慎警句曰:

“夜门无客敢怀金,

秋屋有情甘饮水。”

惜不多见。

近见其题顾师颜西湖画二幅云:

“西湖湖上可怜春,

烟柳风花最恼人。

罗袖泪干无好思,

画船歌舞为谁新?”

“秋来碧水湛平湖,

荷叶菱花取次枯。

唯有断堤残柳树,

深烟犹琐乱啼乌。”

(“深烟”,明弘治本作“淡烟”。)

附2:清末陈田《明诗纪事》(节选)

俞行之一首

行之,字文辅,清江人。

《水东日记》:

清江俞行之,永乐中有能诗盛名,

其题清慎警句曰:

“夜门无客敢怀金,

秋屋有情甘饮水。”

惜不多见。

《明书画史》:

俞行之善草书及章草,俱工妙。

“秋来碧水湛平湖,

荷叶菱花取次枯。

唯有断堤残柳树,

深烟犹琐乱啼乌。”

附3: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石渠宝笈》

俞行之题明徐贲蜀山图一轴《晴江》:

“雨过乱泉流,风声满树头。

山亭如斗大,容得许多秋。”

附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李通传》(卷十八) 引晋王隐《晋书》(节选)

王隐晋书曰:

(李通子李绪)

绪子秉,字玄胄,

有俊才,为时所贵,

官至秦州刺史。

秉尝答司马文王(司马昭)问,因以为《家诫》曰:

“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

临辞出,上曰:

‘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

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并受诏,既出,

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

侍坐众贤,莫不赞善。

上又问曰:‘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

或对曰:‘清固为本。’

次复问吾,对曰:

‘清慎之道,相须而成,

必不得已,慎乃为大。

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

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

皆慎之至也。’

上曰:‘卿言得之耳。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

诸人各未知所对,

吾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

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

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阮籍)乎!

每与之言,言及玄远,

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

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

勿轻论人,勿轻说事,

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

附5:南朝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节选)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魏书曰:“文王讳昭,字子上,宣帝第二子也。”

魏氏春秋曰:“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子也。

宏达不羁,不拘礼俗。

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

昶愧叹之,自以不能测也。

口不论事,自然高迈。”

李康《家诫》曰:“昔尝侍坐于先帝,

时有三长史俱见,临辞出,

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

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并受诏。

上顾谓吾等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或对曰:‘清固为本。’

复问吾,吾对曰:

‘清慎之道,相须而成,

必不得已,慎乃为大。’

上曰:‘卿言得之矣。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

吾乃举故太尉苟景倩,尚书董仲达,仆射王公仲。

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

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

每与之言,言及玄远,

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

附6:宋代吕本中《官箴》(节选)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

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

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

则无所不为矣。

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

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借使役,用权智,

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

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司马微《坐忘论》云:

“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

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

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

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附7: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七(节选)

清慎勤匾

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匾额,

此本之《世说注》。

李秉《家诫》曰:

昔尝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史俱见,临辞出,

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

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并受诏。

上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或对曰:“清为本。”

上顾吾,吾对曰:

“清慎之道,相须而成,

必不得已,慎乃为大。”

上曰:“卿言得之矣。”

此“清慎勤”三字所本也。

(亦见《三国志·李通传》注)

附8:明代曹于汴《寿何年伯》

序:年兄何旭如氏,叙年伯,

父母行实,命为诗,庆上寿。

谓年伯洞经世出世二通,

玩易睦族,种树灌园。

伯母礼奉观音,宜于尊卑,

教子三事,一米一菜,不忘君亲。

各善不可殚述,聊就其诸语,稍加错综,

以寓请质之意,冀得画一之归。

世人世出谁为可,

经世以世不以我。

九族既惇百亩耕,

以斯出世以斯经。

三语课儿清慎勤,

一米一蔬君父恩。

里闬旄倪生忻心,

何妨俯首诵观音。

封君孺人德何闳,

仲子言之感我膺。

仲子鸣珂朝珥笔,

世胡以经胡以出。

亦有钦崇大士者,

一米何有空天下。

大道难窥请以扣,

抑以扣言为之寿。

附9:清代王季珠《何金寿》

题注:乙丑(1865)作

序:太守何金寿,中州人也。

由翰林补御史,有直声。

嗣出知扬州府,多惠政,民德之。

殁于署,柩留城北天宁寺。

萧然宦橐,无以回家,赋诗吊之。

淮甸家家奉佛看,

牧民道术猛兼宽。

诗书画是真才子,

清慎勤为大好官。

东阁评梅公干暇,

南台遗草逼人寒。

河梁远阻三千里,

旅榇灵魂未即安。

【影印】

文字随笔散文思友念秋(澄怀园语解说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