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倒悬之危释义: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成语倒错现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倒错现象(成语倒悬之危的知识)

成语倒错现象

成语:倒悬之危

释义: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知识内容: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在第一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与子路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先辈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与管仲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我和管仲来相比呢?管仲得到国君的信赖是那样的专一,主持国政的时间又是那样的长久,可成就的功业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你怎么竟拿我和他来相比呢?’”

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天下。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简直是易如反掌。”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都还没有做到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把实行王政说得那么容易,难道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与文王相比呢?从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时间久了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与武丁相隔没有多久,那些勋旧世家、传统习俗、良好作风、善政德教,当时还存留着,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那时候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只能凭借方圆百里的国土起事,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孟子接着说道:“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国土都没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从首都直到四方边境,处处可闻,而齐国就有那么多的民众。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再增加,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况且,称王天下的贤君不出现,时间没有比现在更久的了;民众被暴政的摧残迫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德政的推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这也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做到。”

好了,以上就是成语“倒悬之危”的知识,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学习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