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由5个小故事构成,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影片抒发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了伟大祖国的脱贫攻坚成果,让人看到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反而是一副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它呼吁人回归家乡、投身其中,这无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影片不仅幽默搞笑,却也蕴含情理,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爱,也被里面人们之间的真情所触动,它夺得票房冠军,超过《姜子牙》、《夺冠》等大片因而也在情理之中。影片诸多优点笔者就不重复他人口舌,在此谈谈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它不够真实,也因此无法更深地震撼人心,只能是一个喜剧片,笑笑、感动一下可能就过去了。

谈谈家乡十年的变化(真实感人的基础)(1)

《北京好人》的张北京,他感人之处在于克服自私、借钱给家乡亲人看病,但借用医保卡、在医院蒙混过关的情节固然搞笑与感人,却明显不够真实。

《天上掉下个UFO》则明显是胡编乱造,笔者只是纳闷,在当下繁荣富强的祖国,难道没有更好的、真实一点的素材来表达同样的主题吗?

《最后一课》的真实性也堪忧。一个乡村教师摇身变成一个瑞士大学的教授,且得了那种病,只是记得自己在乡下的最后一课,这种概率只能是电影中才有吧。

《回乡之路》的剧情反转固然感人,但将一个真诚为了家乡建设而破产的苹果经销商描述成一个“骗子”,也太有点不顾人性情应该前后一致的事实了。

《神笔马亮》固然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乡村书记形像,但如此隐瞒老婆、制造了依旧在俄罗斯读书的故事,只能是天方夜谭吧。

以真实性来要求一个喜剧片,的确很过分。但《我和我的家乡》并不只是喜剧片,它要反映的是家乡的巨变,激发人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而不仅仅只是搞笑而已。因此,真实性其实也是影片所想要表达的;而且,影片所反映的家乡巨变,也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依据。但故事的安排似乎只以宣传为目的,而不顾剧情的真实性,这使得其对人的震撼性、或感人性,以及激励人回乡建设的能力都大打折扣。难道影片只想让人一笑了之?

谈谈家乡十年的变化(真实感人的基础)(2)

我们对家乡的感情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培养就有的,因为,我们就是吃这一方水土长大的,有哪个孩子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母亲呢?因此,我们对家乡的爱根本不需要渲染,我们也不需要家乡一定必须美好、富裕才会回去。愿否回乡建设,不仅仅与农村是否富裕有关,还与众多的其它因素相关联,如家庭、事业、爱情、政策等因素。影片虽然反映了部分的矛盾与冲突,但它因缺乏真实性而没有足够的深度。它若能取材于真实的故事,真实地面对回乡建设可能会遇见的问题、以及人在大时代下的内心挣扎等,就将真实许多、动人许多。

莎士比亚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庄子也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即是说,不真实是难于感动人的,而真实、真诚自然会感动人,正如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正如清代学者申居郧所言,“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或许是因为真实的故事不够完美、不易面对与处理。但正如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追求真实,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基础。

Paul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