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学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自唐朝以后,元宵节更加绚丽多姿,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唐朝:月色灯山满帝都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描写的是元宵夜观灯的情景 唐朝的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大都市,元宵灯节场面豪华,唐玄宗时期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灵异小录》记载:“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这天晚上,皓月当空,华灯齐放,妇女们成群结队,穿着新衣走出户外,来到闹市观灯、看热闹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描写京城元宵繁闹的景象,妇女穿着艳丽的服装,戴着好看的首饰,在五彩缤纷的灯下载歌载舞《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自正月十五以后,长安士女“各乘车跨马,共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男士女子可以一起郊游唐玄宗在长安兴庆宫前举办大型元宵晚会,《明皇杂录》记载:“金吾及四军士兵,列明阵仗,盛列旗帜,皆披黄金甲,衣短绣袍,太常陈乐”宫女数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边歌边舞,太常寺乐工演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大象、犀牛也纷纷入场,伴随音乐鼓点起舞,府县组织的龙灯旱船、马戏斗鸡也来助兴 唐代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云:“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绘了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远处的灯火恍若点点繁星坠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却是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人约黄昏后 景祐三年(1036年)元宵节,东京汴梁灯光华丽璀璨,青年男女或相拥而行,或载歌载舞,或表明心迹,或赠送定情礼物在这快乐的节日里,欧阳修孑然一身,怅然若失,不由地吟诵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就是被千古传唱的《生查子·元夕》,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 宋代的元宵节,比前朝还要繁华热闹,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间参与更加广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长了两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所竖的木材正对着宣德楼从那时起,游人已开始聚集到御街御街两廊下表演各种奇特技艺、新异本领的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北宋词人周邦彦流落他乡,在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而作《解语花·上元》,词不但描绘了荆南元宵之夜灯月交辉、丽人多姿的欢乐场景,还回忆汴京的元宵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美女如云的景象 宋代的元宵节,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与自己的情人相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苏轼曾在杭州度过三个元宵节,对此有很深的感情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过元宵节,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时的元宵节盛况,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个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于是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南宋诗人姜白石有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描写了元宵节人们在大街上表演高跷、旱船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宝马香车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明清:燕京女儿踏月行 “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明代名臣张居正的《元夕行》描绘了北京城元宵夜姑娘们赏月观灯的盛况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张灯十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不仅京城都市里的青年女子观灯幽会,而且乡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点唇,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唐寅的《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首诗描写了乡村的元宵节,灯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丽,满街珠宝翡翠闪耀,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由于观灯人多,还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灯市词》说:“谁家闺女路旁啼?向人说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桥边过,看放花儿忽失迷” “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这是明代诗人蔡士吉在《元宵曲》中描写的元宵女子走桥的习俗明清时期的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还亲身参与一些民俗活动之中,如民间有走桥、走百病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又说:“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里说的就是民间元宵习俗“走三桥”《长元志》也有记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这是女人们的特殊活动,元宵夜,她们三五成群结队要走过三座桥,并且要挑选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据说走过这三座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 在古人看来,过桥渡河是“度厄”(即解除灾难)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就能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说:“元宵之夜,妇女成群结队的游走,祈祷免除灾祸及过失前面一人持香开路,称为‘走百病’凡是遇到桥,则三五成群地走过,称为‘度厄’,俗称‘走桥’又争先恐后地前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传说这样可以多生男孩”女人们走桥时都穿月白氅衫,打扮与月色相配,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值班主编:王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间灯火天上月最美不过元宵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间灯火天上月最美不过元宵节
□作者郑学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自唐朝以后,元宵节更加绚丽多姿,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唐朝:月色灯山满帝都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描写的是元宵夜观灯的情景。 唐朝的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大都市,元宵灯节场面豪华,唐玄宗时期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灵异小录》记载:“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这天晚上,皓月当空,华灯齐放,妇女们成群结队,穿着新衣走出户外,来到闹市观灯、看热闹。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描写京城元宵繁闹的景象,妇女穿着艳丽的服装,戴着好看的首饰,在五彩缤纷的灯下载歌载舞。《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自正月十五以后,长安士女“各乘车跨马,共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男士女子可以一起郊游。唐玄宗在长安兴庆宫前举办大型元宵晚会,《明皇杂录》记载:“金吾及四军士兵,列明阵仗,盛列旗帜,皆披黄金甲,衣短绣袍,太常陈乐”。宫女数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边歌边舞,太常寺乐工演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大象、犀牛也纷纷入场,伴随音乐鼓点起舞,府县组织的龙灯旱船、马戏斗鸡也来助兴。 唐代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云:“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绘了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远处的灯火恍若点点繁星坠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却是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人约黄昏后 景祐三年(1036年)元宵节,东京汴梁灯光华丽璀璨,青年男女或相拥而行,或载歌载舞,或表明心迹,或赠送定情礼物。在这快乐的节日里,欧阳修孑然一身,怅然若失,不由地吟诵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就是被千古传唱的《生查子·元夕》,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 宋代的元宵节,比前朝还要繁华热闹,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间参与更加广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长了两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所竖的木材正对着宣德楼。从那时起,游人已开始聚集到御街。御街两廊下表演各种奇特技艺、新异本领的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北宋词人周邦彦流落他乡,在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而作《解语花·上元》,词不但描绘了荆南元宵之夜灯月交辉、丽人多姿的欢乐场景,还回忆汴京的元宵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美女如云的景象。 宋代的元宵节,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与自己的情人相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苏轼曾在杭州度过三个元宵节,对此有很深的感情。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过元宵节,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时的元宵节盛况,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个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于是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南宋诗人姜白石有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描写了元宵节人们在大街上表演高跷、旱船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宝马香车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明清:燕京女儿踏月行 “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明代名臣张居正的《元夕行》描绘了北京城元宵夜姑娘们赏月观灯的盛况。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张灯十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不仅京城都市里的青年女子观灯幽会,而且乡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点唇,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唐寅的《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首诗描写了乡村的元宵节,灯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丽,满街珠宝翡翠闪耀,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由于观灯人多,还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灯市词》说:“谁家闺女路旁啼?向人说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桥边过,看放花儿忽失迷。” “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这是明代诗人蔡士吉在《元宵曲》中描写的元宵女子走桥的习俗。明清时期的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还亲身参与一些民俗活动之中,如民间有走桥、走百病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又说:“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里说的就是民间元宵习俗“走三桥”。《长元志》也有记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这是女人们的特殊活动,元宵夜,她们三五成群结队要走过三座桥,并且要挑选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据说走过这三座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 在古人看来,过桥渡河是“度厄”(即解除灾难)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就能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说:“元宵之夜,妇女成群结队的游走,祈祷免除灾祸及过失。前面一人持香开路,称为‘走百病’。凡是遇到桥,则三五成群地走过,称为‘度厄’,俗称‘走桥’。又争先恐后地前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传说这样可以多生男孩。”女人们走桥时都穿月白氅衫,打扮与月色相配,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值班主编: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