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现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953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最后一批52个贫困村,于年底前脱贫摘帽这些贫困村都是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收官之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聚焦典型县、乡、村,总结可供借鉴的脱贫攻坚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近日,本报记者先后奔赴南阳、洛阳、新乡等地,进农户访农家,采访坚守阵地默默奉献的扶贫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基层干部、转变观念勤劳致富的脱贫户,写出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敬请关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河南上腊江村?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河南上腊江村(上腊江村的一代一路)

河南上腊江村

编者的话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现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953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最后一批52个贫困村,于年底前脱贫摘帽。这些贫困村都是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收官之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聚焦典型县、乡、村,总结可供借鉴的脱贫攻坚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近日,本报记者先后奔赴南阳、洛阳、新乡等地,进农户访农家,采访坚守阵地默默奉献的扶贫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基层干部、转变观念勤劳致富的脱贫户,写出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王东亮 马丙宇 王旭

“我给你发个位置啊,先按导航上山,快到的时候你打个电话,有一截儿可能不好开上来,我找人去给你开。”12月8日,挂掉辉县市南寨镇党委副书记郭骞的电话后,记者一行小心踩着油门,就朝着上腊江村进发了。

老一代

靠大山吃大山

爬了好一阵挂壁公路和盘山公路,绕了数不清的弯弯坎坎,小心着路边的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踏着7天前下的还未融化的道路积雪,在一声“本次导航结束”的提示语后,上腊江村映入眼帘。

远处是巍峨耸立、层峦叠嶂的太行山脉,皑皑白雪点缀在山间,近处是传统古村落的烟火气息,宁静而淡然。

“前几天刚下过雪,山上温度低,雪还没化,没想到你们还能开上来。”郭骞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上腊江村位于辉县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区,平均海拔1160米,是真正在高山上的村落,而这条通往村里的6.63km盘山公路是去年才投入使用的,山路崎岖又艰险,没走惯的人郭骞自然要多些担心。

追溯到上个世纪,村里交通不便利,老一辈人下趟山都很难,有的人干脆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也不去了。那一代的上腊江村人,不出大山,生活也能乐着过。

“大山是个宝,这儿的气候土壤适合种山楂,那时候谁家有两棵山楂树,就能盖房、娶媳妇。”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上腊江村第一书记王保凯说,“80年代,一斤山楂能卖到一块半,一个山楂合到几毛钱,现在一斤还是卖一块半,都是一块半,能一样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交通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的上腊江村,跟不上发展形势了,2017年年底被划为深度贫困村,加上村“两委”班子各自为政,劲儿不朝一处使,谁能带领上腊江村脱贫致富,村民心里都没个谱儿。

如何重组村“两委”班子,凝聚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南寨镇党委可没少想“招”。

“石书记来了,比以前的书记好,是真把我当成亲人。”62岁的贫困户路成贵眼神坚定。

路成贵口中的石书记,是上腊江村党支部书记石献东,今年50岁的他,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辉县市供电公司法制办公室主任,父亲一辈就是上腊江村人,5月27日是他来村里上任的第一天。

“只花了一个星期,石献东就跑完了上腊江村的5个自然村,走访了住在村里的38人。”郭骞说,他不停劲儿地东奔西跑,走太多山路,导致腿部浮肿,可还是停不下为村里发展奔波的脚步。

“亏得是郭书记、王书记、石书记来了,还有那些我记不住名的,对我们可好。”62岁的路成贵细数着村里的扶贫干部,生怕落下谁。

不怪路成贵年纪大、记性差,是来上腊江村扶贫的干部太多了。

郭骞、王保凯、石献东、李维鸿、陈水生、朱家琦、吕江青、杨修鹏……帮扶单位也不少: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辉县市供电公司、辉县市人民医院……

扶贫干部人数都快赶上常住在村里的村民了。

“那可不,村里81户205口人,常住人口38人。”石献东说,“这会儿还有十几户在这住,往后天更冷了,都住山下去了。”

山下的佳怡社区是上腊江村的易地搬迁房屋所在地,路成贵老两口也分了一套,可他们还是习惯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

“姥,你要上去住,得冻死你。”路成贵的老伴儿司先英笑着说起大外孙的童言无忌。

新一代

靠青山造金山

放着新房暖气不用,老两口咋愿意上山来?

“在山下住吧,就是给闺女带带孩子,上来住能干干活儿,锻炼身体,还能领点钱。”司先英说。

村里给路成贵和司先英安排了公益岗位,路成贵满勤每月能拿950元,而司先英不满60岁,可以担任公益岗位的管理员,每月能拿1700元。除此之外,老两口给游客当模特还有额外收入。

“这几年,我们村依托大山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春夏两季,吸引很多外地游客来村里游玩,还有摄影爱好者找村民当模特,有时还给他们塞点钱。”王保凯说。

给你塞多少钱?“没有算。”路成贵害羞地笑了笑,一双炯炯有神的清澈眼眸折射出山里人的朴实和善良。

“有时候人家给,他们也很不好意思要。”郭骞补充道。

来村里的游客多了,村“两委”琢磨着咋样把人留下来,咋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村民受益。

“我们刚刚和北京融金伽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把村民的房子流转给他们建民宿,大点的房子一年流转金1200元,小的1000元,流转20年,20年后,房子就留给村民。”石献东说,“等到民宿动工时,需要大量用工,村民还能就近务工,多美!”

“我们非常看好上腊江村,要把它打造成中国民宿第一村。”北京融金伽集团副总经理刘久章说。

在上腊江村的规划设计中,只有村委会是小木屋样式,剩下的房屋全部建成石头房。

离村委会不远处住着71岁的脱贫户石明智,他一边听着电视里中央15套播放的“唱响新时代”的音乐节目,一边拨弄着屋里长方形簸箕上晾干的切片山楂。

簸箕上足足压了四层,有山楂片和萝卜片,这是石明智在为明年开春的游客做准备。

“一袋10块钱,买的人可不少,山楂泡水好东西啊!”石明智从阁楼上拿出包装好的袋装山楂,飞快地爬下梯子展示起来。

光是卖卖山楂片、萝卜片、干豆角,石明智一年就能卖上3000元。像石明智这样的脱贫户,上腊江村还有133人。

不只是石明智家有山楂,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种山楂,上腊江村的山楂种植延续到了现在。

下山卖太远,等人家上山收,价格又便宜,不划算。为了让村民的山楂有销路,更方便售卖,村里引进了一家山楂制品加工企业。

“村民直接销售给我,我再雇几个妇女,帮我加工成山楂罐头。”山楂制品加工企业老板陈华鑫说,“现在已经做好3万多瓶,就等着卖了。”

上腊江村:老一代守着山,山间有情;新一代也守着山,山间有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