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对猪八戒的印象很坏,认为他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其实,历史上确有八戒一人,但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曾到西天取经,比唐僧早了300多年。如果说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那他的取经之路,可能比唐僧还要令人揪心。他做了这样一件事,让人肃然起敬!

西游中八戒跟悟空到底谁强(历史上的八戒竟是高僧)(1)

猪八戒

荧屏上的《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因为是小说,所以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八戒好吃懒做、油嘴滑舌,动不动就说散伙,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八戒却完全不是这样,而是一位恪守信念的得道高僧。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真实的八戒,原名叫做朱士行,他生于公元203,卒于282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国内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

在这个乱世中,朱士行选择了避世,在洛阳白马寺出家,到寺庙中修行,法号八戒。

西游中八戒跟悟空到底谁强(历史上的八戒竟是高僧)(2)

白马寺

根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朱士行传》记载,说他为人“志业清粹,气韵明烈,坚正方直,劝沮不能移焉”。他少年即怀远志,摆脱俗尘。出家之后,专务经典,以弘法为己任,常讲《道行般若》于洛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士行在寺庙里经常讲《道行般若》。这部经是反映大乘佛教般若学的较早的一部经,主要宣扬大乘“自性空”思想,如今的名字也有很多,比如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等,都是指的这部经。

朱士行参悟的《道行般若》是由一位僧人竺佛朔翻译的。根据资料记载,竺佛朔是天竺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人,在东汉末年桓帝的时候,竺佛朔带着梵文的道行经来到了洛阳,皇帝知道后就让汉人和他一起翻译这部佛经,但是因为语言和汉文字把握能力的原因,导致删减了部分不能参透的经文,造成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更主要的是,那本梵文的原本已经找不到了。

朱士行了解到西域就有这部著作的原文,决定到西域取经。

西游中八戒跟悟空到底谁强(历史上的八戒竟是高僧)(3)

朱士行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如今已经很好走了,但是在汉朝,山路崎岖,行走非常艰难。

公元260年,也就是历史上的甘露五年,正是曹操的太孙曹髦做皇帝的时候,朱士行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tian)国。为什么到于阗呢?因为这里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地。

于阗国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很多佛教圣人都曾来到过这里。也是因为全民信佛,所以国祚也非常长,达1238年。在这里,朱士行找到了《大品般若经》的梵本。但是,那时候没有印刷术,人家又不给,只能自己抄写,于是朱士行硬是誊写了这部60万字的大块头。

西游中八戒跟悟空到底谁强(历史上的八戒竟是高僧)(4)

于阗(tian)国

后来,朱士行让徒弟弗如檀把这部书送回了洛阳,前后长达20多年。去取经的时候,朱士行还是壮年,刚刚50多岁,还是壮年,但是当往中国送经书的时候,朱士行已经70多了,身体极度虚弱。282年,徒弟把经书送回了中国,当他得到这个消息后长舒一口气,第二年,也就是283年,八戒大师朱士行在于阗国圆寂。

当徒弟弗如檀把这部经卷送回中国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生了朝代更迭,司马家族的西晋开始了。经过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

这部著作在佛教界影响很大,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至今还有很多人非常推崇八戒的行为。在佛学界,认为朱士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参考资料:《出三藏记集》、《朱士行》】(作者:每日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