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古都(永州的得名)(1)

永州市古都(永州的得名)(2)

永州是江南一个著名的有着奇山秀水的地方,有很多胜景奇景。今天我们讨论永州的地理,就从永州的得名展开。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级市的名字叫永州,它为什么叫永州? 这个问题是整个永州各种各样的地理问题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也是一条主线。

我们说到永州,一直听到有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在官方政府机构的旅游局、地志办,在民办机构,还有我们高校,都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说永州的得名来自于永山、永水。

这个说法最早可能是出自南宋王象之的一本书叫做《舆地纪胜》,这本书说道:“永山,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山为名。”“永水,在零陵县南九十五里,出永山,流入湘江。”到了明代、清代,很多学者都沿袭这个说法:先有永山,永水出于永山,因为有永山、永水,所以就叫做永州。

这个说法现在看起来有些问题,我认为解释上有点不安。

第一,永山和永水都在零陵县南,也就是在永州府南九十、一百或者更多一点华里的地方。它用一个一百华里左右的偏远地方来给我们永州命名。

第二,确实有永山、永水这个地方,但并不是很出名,在座的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可能有个别人去过永山、永水,但恐怕太多人没有见过永山、永水是什么样子,因为这个地方好像是不太出名,不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永州好看的山、著名的山很多,水也一样,可能还轮不到这样一个永山永水。

第三,如果我们要问:“永州的‘永’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从永山、永水来。”那么永山、永水的“永”是从哪里来的?这等于没有回答,就是一个没有解释的解释。好像是解释了永州的得名,其实是没有解释出来。

我以前研究过燕赵文化的,燕京、燕国是怎么得名的?东晋的时候有人说,那是因为有燕山,所以这个诸侯国叫燕国。那么燕山的燕又从哪里来呢?这也是一个没有解释透彻的解释。研究以后我们知道它是来自家燕,殷商的祖先和家燕有特殊的关系,“玄鸟生商”,所以这座山叫燕山,这个诸侯国也就叫做燕国,后来有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所以,在永山、永水的解释后面,一定还有一个解释。因为这个解释没有解释透彻,没有解释到根本,是个不太好不太合理的解释。

那么我现在跟大家说,还有另外一个解释。我们汉字汉语是非常丰富的,有合成词、惯用语、口语和书面语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的语言和汉字是以 单字为基础的,每个单字有它的最根本的本义。

我们来讨论一下。首先,我们汉语里面有一个独体的象形字“水”。这个字大家肯定常见,知道它在篆书里是怎么写的。那么“水”这个字加上一点修饰就是“永”,“永”这个字是从“水”来的。如果它是水流丰沛,一条主干直直的下来,主干旁边有岸,这是“水”,也就是河流。那么,“永”就是这条水有一个分支分流。一个主干有分支、有分流,说明它源远流长,所以“永”字就有长的意思,但它的本义是因为这条水有条支流,所以叫“永”。我们在汉字里面,还有一个表明支流的字叫“派”,“流派”的“派”,都是支流的意思 。这个“派”字,古体是没有三点水旁的,只有右边的部分,而右边的部分也就是“永”字反过来,就是支流往右流。往左手流是“永”,往右手流是“派”,所以“永”和“派”是一对近义词,两个意思对比起来,再跟“水”联系起来,你就知道它的意思是表示源远流长的意思,表明有支流。这个支流其实也是一条正宗的支流,而不是斜出的,斜出的叫“派”,正宗的叫“永”。

清代《蛾术编》说:“派字注:别水也,从水。”迮鹤寿在校按中说 :“永,水长也。反永为。凡水之正流或长或短,而其别流则必短于正流。”

所以,按照“永”这个字的本义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只要有两条水交汇的地方,有主流和支流的地方,都叫做“永”,引申为长远、恒久。

“永”的本义是两条水交汇。《说文解字》不是我们最早的字典,但它是比较早的。《说文解字》就说:“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

“水”、“永”和“派”的字义非常相近,可以相互解释。如果一个字不明白,可以用另外两个字启发它,加在一起相互解释,这样意义就明白了,就知道“水”是主干, “永”是有支流的河流,“派”是从主干分出的支流。这样我们就知道“永”的本义是什么了。

宋代祝穆写了一本书《方舆胜览》,书里 说到永州的二水。永州有些什么?永州有二水。怎么会有二水?他引了唐代柳宗元的一个典故。柳宗元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这首诗 记载着:潇湘二水所会也。为什么叫“湘口”?那是因为潇湘二水所会也。祝穆举了柳宗元诗句这样一个例证,接着解释:州因二水而名“永”。

元代熊忠写了一部书《古今韵会举要》,里面有一句话:“永,州名,唐置,以二水名。”

从这里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永州得名的来历,是因为有两条水,所以名为永州。

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旁证。

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记载有虞㠭永州学释奠诗,落款宝祐元年秋八月丁未会稽虞㠭,刻在永州华严岩,行书十四行。诗中有自注:“㠭假守二水,秋丁释奠。”瞿中溶说:二水,或以楷书“永”字折开言之,或因后人谓潇湘二水至永州湘口合流言之。

宋代会稽人虞展来做永州知州,写过一篇文章,刻在永州府衙旁边的一处华阳岩上,华阳岩在四九年以后毁掉了 ,清代的学者还能见到这副宋代的石刻。石刻上写了一首诗,诗里面有一句注解,说到“㠭”,是他的自称。“㠭假守二水,秋丁释奠。”他自己是永州的知州,他说自己的身份是“假守二水”,他没有直说自己是永州的知州,而是委婉称为二水的太守,这里就是把永州别称为“二水”,也就是说,他说二水的时候,其实代表的是永州。他是永州的知州,但是他说我是二水的太守,他用了汉代的名称,又用了永州的别称,这是一种雅称、一种文笔。从这我们也知道,永州是跟二水有联系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永州最大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它叫永州?用永州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地理特征,就是两条水交汇。换句话说,两条水交汇也就是永州最大的地理特征。

而这个最大的地理特征,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是最重要的。在现代,这是最重要的 地理环境、地理资源。我们说人居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是最好的环境?什么样的资源是最好的资源?环境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可能不是有矿物、有石油,而是有好的空气、好的水源。这个不用多说,大家在中原在内陆走一走就知道。

好的空气和好的水源是我们永州最好的资源,这也是我们永州最大的特色。我们有两条清江,刚才大家是坐船过来的,都看到了,水量很充沛,水流很急切,连着下了两个月的雨,基本上也是比较清澈的。这就是永州几千年来不变的最大的地理特征,也是我们最大的人文环境与资源。

我们还可以稍微补充一点旁证。在中国古代,只要有两条水交汇的地方,都是好的地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我们有一个说法:我们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祖先发祥于黄河,这条母亲河是哺育了我们祖先的摇篮。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就具体的环境而言,不是这么简单。因为黄河非常宽阔,经常泛滥、不宜居住,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知道大多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都是在黄河的支流上,甚至支流的更小支流上,这些支流旁边的较高台地,才适宜人们居住。

另外,这条河在拐弯的地方是最适合居住的,凡是一条河拐弯的地方,古人叫做水之汭。譬如洛汭、妫汭,都是古人看来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在山水风水上最讲究、最吉祥的地方。而我们永州刚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地方有两条水,比如甘肃的庆阳,唐代有一个县叫洛源县,这个县也曾经被设置成永州,因为这个县也有两条水交汇,它和我们湖南的永州不是一个地方,所以有时候就区别称为“北永州”。那个时候就是有两个这样的永州,你这个叫“永州”,北方甘肃这个叫“北永州”。

我这里有一张唐代墓志铭的拓片:大唐故永州木门县李府君墓志铭。大家看看,这里刻着“永州”,是不是我们湖南的永州呢?不是,其实是现代甘肃的“永州”、“北永州”,所以他有木门县,我们这里没有木门县。在唐代的时候它为什么叫永州?那是因为它也有两条水交汇。这是一个实物,与我们的南北永州是相呼应的。

另外我们看《辽史》,《辽史》里面记载着有一条潢河,潢河和土河两条水交汇地,有个临潢府,是辽代的上京,是很重要的地方。它后来也曾经改名叫“永州”,为什么叫“永州”?潢河和土河交汇,这个看《辽史》就知道了。

《旧唐书》:贞观二年,置洛源县。四年,复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属北永州。

《辽史》:永州:其地居潢河、土河二水之间,故名永州,盖以字从二从水也。

所以凡是叫“永州”,都是以二水为名。有两条水的地方都可以叫做“永”,都可以叫做“永州”。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这个说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表明了我们永州的最大的地理特征,其实也是表明了我们最大的瑰宝所在,是两条清江交汇。有一条清江已经很了不起,有两条清江在这里交汇,又有转弯的“水汭”,水量充沛,水质清澈,这就 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了。

刚才在船上旅游局的导游就告诉我们了,潇湘的本义是“深清也”,又深又清。其实潇水的上游曾经就叫做“深水”。如果我们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古地图,它的下限在汉文帝时期,上限可能在战国时期,那上面画的是潇水的上游,名称叫“深水”,“深水”来源于哪儿呢?来源于九嶷山,这个源头就叫做“深水原”。九嶷山的最高峰叫“三分石”。九嶷山是很奇特的,南岭十万大山,九嶷山是最高峰,高峰上有三块巨石,直上直下矗立着,非常醒目,石头底下有眼泉,有山有泉这才有灵气。所以我们说“山下出泉”。《蒙卦》说:“君子以果行育德”,这说的是“启蒙运动”。我们高校是做启蒙运动的,所有的大学都是做教育或者做启蒙。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启蒙?你就读周易的《蒙卦》吧。《蒙卦》是什么卦象?山下出泉,有灵气,有水源。而我们九嶷山就是在最高的地方有一眼泉。当年徐霞客过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叫“三分石水”,这个就是潇湘在九嶷山的源头,流下来就是“深水”,到这里来就是“潇水”,就在我们现在坐着的地方汇合流入湘江,所以潇水就被解释为“深清也”。

西汉张衡张平子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往从之,一看就是从《诗经》来的。)为什么说“湘水深”呢?这里的湘水也指潇水,潇湘相连,古人往往混说。湘江通过灵渠连接漓江,漓江的清澈在近现代是出名的,但是在古代,湘江、漓江都没有清名,只有这条潇水是出名的清和深,别的江没有清和深这一说法,只有潇水,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深清。

潇水的本义就是深清,永州的本义就是二水。

这条江,过去南朝的时候有个学者罗含,写了一篇《湘川记》,是这样说的:“湘川清照五六丈。(大词人李清照,就是那两个字。)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如此才叫做潇湘!

就是说潇水和湘水的上游,是水清五六丈见底,底下的石子五彩斑斓都能看出颜色,清到这个程度。两岸有赤霞, 岸边有白沙。赤霞,如同现代说的丹霞地貌。石灰岩里边含铁,雨水冲刷带红颜色。丹霞下面有白沙,而水流的底部是石底,就像柳宗元说的“全石以为底”,没有一点泥,所以它才清,才能五丈见底。当然现在潇水也还是很清,只是没有曾经那么清澈了。所以我说,在古代,全天下最清澈的一条江就是潇水,这最清澈的一条江是在我们永州,我称之为“天下第一清川”。

元代辛文房写了一本挺好读的书,叫《唐才子传》,书里说到:“潇水出道州九疑山中,湘水出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为永州二水也。清泚一色,高秋八九月,才丈余,浅碧见底。过衡阳,抵长沙,入洞庭。”这就是纵贯湖南南北的潇湘。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也说说九嶷山,说说永州另外一个名字“零陵”。因为永州又称零陵,称永州是从隋唐开始的,而在隋唐以前是称作零陵。当然唐代有时候叫永州,有时候叫零陵郡,两个名称可以互换更用。以前叫做零陵是为什么呢?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舜帝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在先秦的时候,湖南境内有两个特别重要也特别浪漫的地名,北边叫做洞庭之野,南边叫做苍梧之野。当然柳宗元到达这里已经是中古时期了,他说这里有一个“永州之野”,这是文学家的笔法,是和古人学的。“苍梧”是一个地区的名字,也是群山的名字,具体也是指一座山,就是九嶷山。因为这是的九座山峰,每座山峰底下都有一条溪流。它有九条溪流,九条溪流都相似,同时九座山峰也都相似,所以叫做“九疑”,也写做“九嶷”。当年司马迁来过这里,有非常浪漫和感人的一段描述,就是“浮于沅湘”,“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那一段。因为舜帝南巡到达这个地方,后来就崩葬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叫零陵。零陵是舜帝陵墓的专称,后来也用做地区名。

但“零”这个字怎么来的?这个字通假为“泠”,水旁。现在的道县,古时叫道州,这个地方有一条河,叫做“泠水”,可能是先有这条河的名字,后来通假为“零陵”的“零”。“命令”的“令”字在古代也读成“líng”,解释为善良的善。现在很多人名喜欢用这个字。这条河有善的意思,所以命名为“泠水”,因为有“泠水”,这个地方也叫作“泠道”,这个山也就叫作“零陵”。

漓江的“漓”也读“零”音。

这是一个猜测。

当然“零”字也兼有表示天气的意思,可能代表永州这个地方的一个气候特征,就是小雨很多,连绵不绝。我们读《诗经》中有“零雨其濛”,“零陵”的得名可能有这样一个引申的含义。

总而言之,永州的“永”字包含着潇湘二水,零陵的“零”字包含着九嶷山,而二水特别是潇水源于九嶷,所以这一水一山、一源一尾,是互相关联的,有一种对称的关系。

永州和零陵两个名字互换,而二水和九嶷山这两个地理位置又相互对应,这的一个非常好的格局。因为山水一定要有照应才好,我们的两条水跟九嶷山就是相互照应。

柳宗元的诗,题目全称是《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一名为《湘口馆望九疑》。湘口馆就是现在大家坐的这个地方,在湘口馆这个地方可以干什么?这里最大的一个主题、一个宗旨,是站在这里望九嶷。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等句,暗袭《九歌》“登白蘋兮骋望”、寓意湘妃想望帝舜的意境。

现在我们要讲永州和零陵这两个地名是怎样搭配的。我们知道永州的得名是二水交汇,并且和潇水的发源地九嶷山也是相互对应的,而在这一山二水的背后,和自然地理相对应,还有一个人文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这二水交汇的狭义的潇湘这个地方,以前湘妃来过。湘口的这处蘋洲,最早进入记载,乃是湘妃留下的痕迹。

我们读”潇湘“二字,这两个字渊源非常早。 《山海经》说到“潇湘之浦”,《淮南子》说到“钓弋潇湘”。“潇湘”这两字来历是非常早的,《山海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一部典籍,紧跟在尧舜后面,而尧舜时候留下的经典就是现在《尚书》里面的两篇《尧典》和《舜典》,是《尚书》最前面的两篇,合称“帝典”,和《山海经》一起记载了很多尧舜和二妃的故事。

《山海经》:帝之二女,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水经注》: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到了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学者刘向,他留下了一部书叫《列女传》,书里面记载了三百零五个女人的事迹,这部书其实就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妇女史的著作,是第一部关于妇女的经典、第一部妇女的传记,或者说妇女的一部传记,成书年代还在公元之前,在全世界也是最早的。在这三百零五个女人的传记里面,第一个传记就是《二妃传》,又叫做《母仪传》。二妃就是我们所说的娥皇和女英,这两个人是尧的两个女儿,所以叫二女;舜的两个妃子,所以叫二妃;这两个人死在湘江边上,死在潇湘之浦,所以也叫湘妃。用二女、二妃、湘妃、江妃来称呼她们都可以。这两个人,据《列女传》是这样说的:“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她们是北方人,死在湖南以后就叫湘君、湘妃了。所以说,“湘妃”是与永州相关的一个称谓。从永州说到湘口,再说到蘋洲这些地方,我们知道它们最大的人文主题是因为湘妃来过。这件事情是历历有记载的,不能因为久远而让它淹没。

我们湖南是先秦楚地,楚地有位最大的文人三闾大夫屈原,在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位文学家,楚辞的开创者,辞赋就从屈原赋开始,是很伟大的一个人。楚辞有篇伟大的作品《离骚》,它是一个表明屈原自己的性格和志节的带传记性质的作品,这个作品非常严肃、隆重、崇高、宏大,有种悲剧的韵味。但是屈原还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叫做《九歌》,《九歌》没有《离骚》那么悲壮严肃,但是《九歌》的文采更轻灵,更浪漫。《九歌》也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几篇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一篇是《湘君》、一篇是《湘夫人》,还有一篇就是《山鬼》。《九歌》共有十一篇,但最主要的篇章还是九篇,其中《湘君》、《湘夫人》、《山鬼》都和我们永州有关。

这个《山鬼》,学者以前读得不是很清楚,以为山鬼就是山神,是无名的小神。其实这个山鬼不是普通的山神,我曾经做过一点探讨,从两汉和南北朝史书里面找到依据,表明这个山鬼是九嶷山的山神。舜帝南巡葬在九嶷,他的大臣生前陪伴着他,死了以后变成了九嶷山的山神,所以九嶷山的山神就是舜帝的大臣,像皋陶、夔龙这样的人,那些山神被写进了九个,这就叫做山鬼。所以,《九歌》里最重要的九篇文章,有三篇是和永州有关的。

《九歌》里的《湘夫人》里面有这样一句:“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这个“白薠”的“薠”字与“蘋”字很像,是不是很快有一个反应,猜测到这两个字可能有一个字是错的?我们做古籍整理的时候,称之为“形近而讹”。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所以在王逸的《章句》里面,果然就说:有一个版本的字写作“蘋”。我们 读昭明太子《文选》,记录这一篇的时候,正是写作“登白蘋兮骋望”。

“白薠”中“薠”这种植物,虽然在古籍里另有提到,但是提得很少,有没有这种植物很难说。而“蘋”这种植物,古代很多很常见。“白蘋”是古代很出名、大家都喜欢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香草,这种香草后人一直提到过它,在整个江南是比较多的。可能当年在蘋洲这个地方长得比较多、集中而茂盛的。从西周一直到南北朝、隋唐,永州一直出产一种“零陵香”,周代叫做“包茅”,是专门进贡给中央用来祭祀祖先的,所以是很出名的。祭祀祖先要用最干净、最清香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最荤腥的东西。最素净、最洁净、最清香,要属永州出产的“零陵香”,而和“零陵香”相似的就是“白蘋”。

现在这些植物都 失传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过去有一种香草,它秋天的时候会泛白,是很白净、很整洁、很干净的颜色,又有香气,这就是“白蘋”。因为这里盛产白蘋,所以叫做“白蘋洲”。那么屈原这首《湘夫人》,篇章里面就说到:娥皇和女英登上这一块有白 蘋小陆洲,来远望九嶷山,远望她们的夫君,所以它就说“登白蘋兮骋望”,放眼望去,“与佳人期兮夕张”,希望能跟自己的夫君有一个约会,希望夫君会 来。所以,站在这蘋洲上,一定是望九嶷山,而不是有其他什么行为。

蘋洲这个地方在地理上是一座洲岛,一座洲岛与一座山峰相对,在人文的含义上,是两个妃子与她们的夫君相对。地理上的一山二水,在人文上又与舜帝二妃对应,从而凸显出舜文化与湘妃故事的地域主题。

湘江南北纵贯,是全省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和最大、最宝贵的环境资源。但在地理背后,湘江还潜在着人文资源,与地理资源同样宝贵。

《湘夫人》这篇,意境很清楚。二妃曾经到过白蘋洲这个地方来望九嶷山,希望能与夫君相会,《湘夫人》由此而成为《楚辞》中最最优美的一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这几句诗这么优美、这么浪漫、这么凄美。它写的是怎样一个人文主题?其实就是写我们永州零陵这个主题,而永州最明亮的“眼睛”,最画龙点睛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个蘋洲。

屈原《九歌》“登白蘋兮骋望”,摹写湘妃来到蘋洲,南望九疑山,夫君所在之地。《九歌》是屈原根据实景摹写,在《九歌》中屈原认为湘妃到过永州城外二水交汇处的蘋洲。

这个地方以前叫“白蘋洲”,也叫“浮洲”,俗称“蘋岛”。这是一个很幽美的地方。当年徐霞客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先走到这个地方,然后溯江上九嶷山看三分石。他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小不大但是很圆的小洲,上面的树木很丰茂,就 说潇湘二水潆洄环抱,蘋洲恰如龙口之含珠,说它像两条龙环抱着一颗明珠一样。所以我们面对的几间房屋,我起名叫“含珠馆”,再过去叫“北渚馆”、“ 夷犹馆”,我们这一间叫“上善馆”。“君不行兮夷犹”,出自《湘君》这一篇。这里二水环抱,跟水结缘,所以我们引用老子的经典“上善若水”,叫作“上善”,门外那块石头标明“上善馆”,是唐幼铎教授的书法,以后我们会把这个地方设置为蘋洲书院讲经史学问的一个国学馆,名字叫做“上善馆”。

从蘋洲书院码头上来,最先看到的是我们学校老先生王田葵教授的一幅楹联:“潇湘文波连四海,就此能悟道在两仪太极;浮岛秋月映万川,于斯便知学须理一分殊。”楹联是阐发理学主题,但是明咏景物实咏人文。早先,王闿运的楹联说:“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明咏水文,暗含人文,也是双关对应。

从屈大夫的《九歌》,就可以印证出湘妃与舜帝的故事主题,而湘妃和舜帝故事载在《列女传》第一篇,因此就成为中国妇女最早的典范。这个典范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抗日战争之前,日本学者中一位 很好的汉学家兒岛献吉郎,他 在《中国文学通论》里面就说到: 湘妃和舜帝的故事,特别是通过《列女传》所表达出来、记载下来的故事,是“古今恋爱文学之祖”。后来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把它称作“中国第一个爱情故事”。今天看到永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材料,已引用了这个说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爱情,中国人是很尊重爱情的,但是记载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故事,一定是湘妃和舜帝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永州,就发生在零陵,就发生在蘋洲,就发生在此地。

这样一个故事,虽然我有论证,但这个论证当然不会很周全,我们不可能把古人的全部证据都拿来,其间有很多的遗失,能把这些碎片找回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我就做这样一个推测,供大家讨论。

永州好的地方、迷人的地方非常多,关于永州的地理,我也只是讲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主要是讲永州、零陵的得名来历。这是我们讨论永州历史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首要 的一个问题。以后有些什么具体问题,我们再展开来讨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