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关于周进的迂腐的事件(老儒生周进的可贵品质)(1)

《儒林外史》:老儒生周进的可贵品质

文 | 慕晚

《儒林外史》里的第二回和第三回讲的是年过六旬、屡试不中的老童生周进的故事。他年年应考,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都未曾中过,还是个童生,为人呆傻呆气,靠着在别人家里做教书先生过活。

周进虽然呆傻,还有些迂腐,但在他身上却仍有可贵的品质。

1

薛家集上的人打算在村口的观音庵办个学堂,想请一个好的教书先生,让家里的孩子有地方上学,夏总甲推荐了周进。

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了,曾经考过一个案首,可也无济于事,年复一年参加考试,仍旧是没有考上秀才,曾在顾老相公家给他的儿子当先生。

周进在顾家做西席先生,他对顾小相公却是倾囊相授,顾小相公在他的教导下中了学,即考中了秀才,他自己虽然屡试不第,但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教书授业的本分。

年过六旬的他在观音庵学堂教书虽说是为了糊口,但面对一群顽劣淘气,贪玩溜出学堂外打瓦踢球的顽童,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耐着性子去教导和管束他们。

儒林外史中关于周进的迂腐的事件(老儒生周进的可贵品质)(2)

2

周进在学堂里勉强教了一年书被辞退了,又没有其他谋生的技能,便跟着他做生意的姐夫金有余去省城买货,做了记账先生。

周进在省城闲逛,看见修理贡院,便想进去看看,金有余花了几个钱一同和他进去瞧瞧,周进进去后想起自己一大把年纪还不曾中个秀才,心里酸楚,跌倒在地,迷了心智,昏死过去,醒来后又大哭不止,众人听说了他的事,帮他凑了一些钱,捐了个监生进考场去考试。

放榜那日,他高中了,回到汶上县,“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好像彼此从前都是很熟悉的亲戚朋友关系。

要知道,周进还是落魄的老童生时,曾经受过多少白眼和嘲讽,大家对他的态度是很淡漠的,甚至可以说是嫌弃的。他一朝中举后,乡亲邻里都来认亲、结交、登门祝贺,无论亲疏都来沾光道贺,他忙里忙外招呼,以前的种种不快,他都没有去和别人计较,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3

周进会试过后,不仅考中进士,还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专门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一同阅卷。周进吃过屡考不中的苦,六十多岁因为未中秀才,还遭受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特别能体会其中的辛酸滋味,所以他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当衣衫褴褛、冻得瑟缩发抖的范进上前交卷时,周进看了他的卷子认为不太可取,但转念又想到,他五十多岁,考了二十几次都没有考中秀才,着实可怜,便仔仔细细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感叹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遂取范进第一名。

范进或许没有多少大才,但是他遇到周进,可以说非常幸运,因为周进想着自己也曾屡试不第,自己以往的心酸遭遇,如今当权,做了学道,即使请了几位看文章的相公,自己也要仔仔细细的查看考卷,生怕看了或者看错了考生的卷子,耽误了别人的前途。

儒林外史中关于周进的迂腐的事件(老儒生周进的可贵品质)(3)

4

周进后来到京师做了国子监司业,范进钦点山东学道去拜别作为老师的他,他特地叮嘱范进,让他留意自己曾经在家乡教导过的蒙童荀玫,如果荀玫还在应考,“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就像他曾经选拔范进一样,“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周进知道乡下人应考的不容易,他曾经深受其苦,也深受其害,所以,当他走出来之后,他感念自己曾经遇到的好人与机遇,但凡有一线希望,他也想帮助别人走向光明。

周进未中高中时,他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当教书先生,倾尽所学去教授学生;他考中举人后,对于往日那些看不上自己、后来又来结交、攀附自己的人都好生接待,照顾周全;他升任学道后,能体恤久考不中的老儒,仔细翻阅考卷,认真选才,怕屈了有真才实学的考生,即便后来在京师做了国子监司业,也不忘给后辈们提供机会。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