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瓦当
虎纹瓦当
玄武瓦当
朱雀瓦当
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形制均为半圆形。
西汉皇室建筑用延年瓦当
明清两代瓦当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
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挖掘出来的兽面纹瓦当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馆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
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挖掘出来的莲花纹瓦当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主要有防水、排水、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辞海》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2019年10月,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对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及相关水池遗迹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挖掘出兽面纹瓦当、19瓣莲花纹瓦当、脊兽等高级建筑构件。而据史料记载,莲花纹、兽面纹瓦当是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尤其是元代,更是清一色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
今日《最闽南》,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千百年来泉州的那些瓦当之美,感受这方寸间的千年底蕴。
方寸间的历史演变
瓦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中晚期,起初多为素面半圆形状,后来逐渐出现圆形花纹、动物纹样的瓦当。春秋战国时期,瓦当图案多为朴素简单的素面或只有少量图案纹。到了尚武的秦朝,瓦当上开始出现猛兽动物纹、植物纹、水涡纹等,多取材于真实事物。
要说瓦当发展的巅峰时期,必然是在汉朝,正所谓秦砖汉瓦即是如此。此时的瓦当到达了工艺上的巅峰。比如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文字瓦当。这些或方峭或流美的文字融入了汉代书法,使得普普通通的一片陶片瞬间拥有非凡价值。瓦当上这些文字是当时地名、宫殿、官署、仓廪、陵墓、祠庙、苑囿等考订的重要依据。不单是文字为瓦当浑然天成的美增添了一丝韵味,汉代动物纹中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大有讲究。
到了崇尚佛教的唐朝,文字瓦当几乎绝迹,瓦当的纹样也随着民风发生变化,开始以“莲花纹”为主。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寓意“吉祥”,出现在瓦当纹样中,也是祈愿吉祥。
到了注重生活品质的宋元时期,莲花纹、花卉纹、兽面纹都有,莲花纹莲瓣瘦长,与菊花有点相似。花卉纹包括荷花纹、菊花纹、牡丹纹,还有象征“开枝散叶”的折枝花卉纹等。有研究说,宋代流行种什么花,就会在瓦当上刻印上花的样子。
到明清两代,身披彩釉、美不胜收的琉璃瓦物件在当时也只有皇室用得起,所以瓦当的纹样开始出现天子偏爱的“云龙纹”图案。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瓦当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泉州出土的那些瓦当
关于瓦当,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此前曾经做过一次不同朝代瓦当的展出,引发市民关注。除此之外,泉州市博物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也都有瓦当存列。记者走访了几个博物馆,看到这些博物馆里展出的瓦当大多来自宋元时期。还有几片由东街出土、来自五代十国时期的莲花纹瓦当。
在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南外宗正司遗址馆里,陈列着不少当年从遗址挖掘出来的精美红色瓦当,包括极为难得的兽面纹、19瓣莲花纹。对瓦当颇有研究的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唐宏杰在其关于《瓦当与闽南红砖建筑》论述中说,这些精美的瓦当在主题纹饰外侧的边廓部位装饰有联珠纹、回纹、罗草纹、勾云纹、螺旋纹等辅助纹饰,这些纹饰或单独出现,或多组交替组合,使得瓦当的层次感更为丰富,达到极强的装饰效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社会财富充盈、经济文化繁荣。
“经济繁荣,老百姓心态就乐观向上,反应在审美情趣上就是有意识地去选择和改变。和北方灰色瓦当形成鲜明对比,红色瓦当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映射出海丝经济孕育下的老百姓的积极心态。”唐宏杰说。
据泉州本地瓦当藏家说,宋代兽面纹瓦当非常难得。记者看到,不同于秦汉时期“动物纹”的内敛庄重,有辽金这一部分马上民族参与其中的“兽面纹”,其粗眉巨目、阔嘴呲牙、面目狰狞,透出一种彪悍之感。
“这种用在特殊位置上的兽面瓦当确实会比较少,也难得。古人认为兽面瓦当可以辟邪,是神秘和权威的象征,一般用在较高级别的建筑上。南外宗正司挖掘出来的这面兽面纹瓦当细节刻画繁复、构图饱满,周边的纹饰华丽,可以佐证,皇族南迁带来的不仅是政治经济上的,在建筑审美上也是一种提升。”唐宏杰对记者说。
闽南建筑的瓦当之美
闽南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吸引着世人的关注。“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就是人们对它的形象表述与由衷惊叹。
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唐宏杰认为,南外宗正司遗址挖掘出来的红色瓦当表明闽南红砖建筑在闽南地区普遍出现的时间要提前至宋元时期。
唐宏杰说:“有观点认为以闽南红砖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最早只能推至明中后期,但遗址出土的这些红色瓦当,将红砖在闽南起源时间,至少提前了两百多年。”他说,闽南红砖建筑的出现和传说中“皇后”“皇宫”并没有关系,“皇宫起”实际可能是建造黄色的官式大厝之意:“我们看到的这些红砖确实不符合今天红色的严格标准,是一种以黄色为总基调的介于黄、红之间的颜色。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传统古厝砖瓦颜色黄的基调远大于红色基调。‘皇宫起’应该是‘黄宫起’的讹传。”
宋元时期,泉州陶瓷享誉世界,著名的窑口颇多,在今年泉州成功申遗的22个遗产点里,就包括德化窑址和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曾经挖掘出一些瓦当。”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对记者说。瓦当是一种建筑材料,讲求的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泉州的窑口生产瓦当,而从这些小小的红色瓦当的流通中,映射出的是泉州港商贸中心对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推动。“泉州、漳州、厦门甚至台湾,它们的建筑形制非常接近。泉州港的繁荣造就了闽南商圈的大繁荣,而紧密的商业活动又让闽南建筑文化圈形成趋同性。”唐宏杰说。
瓦当虽小,但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时光流淌,反映时代的物质载体不断变化,每一代的潮流,都是后一代的历史。这种永不停息的流动,就是生命,就是历史,就是一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