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奈飞的电影,《2020去死吧》(Death to 2020)。这部电影以不同人物视角,用喜剧吐槽的方式回顾了2020这一整年。

剧中的几个人物里,有一个“郊区足球妈妈”suburban soccer mom,算是很典型的Karen。

然后我忽然意识到,Karen这个梗虽然之前就常常看到,但似乎是在2020年真正被“发扬光大”的。

所以今天就来聊聊Karen。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1)

所谓的Karen,有几个特征:中年白人女性、习惯了白人特权、口头禅是“让我跟你们经理说话”、(大多是)金发且梳着特别的发型、种族歧视、反疫苗、毫无自知。

2020年里,几条热门新闻让Karen这个梗被广泛传播。

比如夏天的中央公园里,一名过路黑人男子让一名白人女性给她的狗拴上绳子,结果这名白人女性直接报警说被威胁生命。当时正值美国因弗洛伊德之死大规模抗议的时候,这段白人女性因为这么正常的要求就咄咄逼人报警的录像引起舆论哗然。最终的结果是她被公司解雇,甚至连狗都被带走。

这名白人女性本名Amy Cooper,但眼下大家都只记得"Central Park Karen","中央公园Karen"。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2)

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被要求戴口罩而故意朝别人咳嗽的Karen;因为少数族裔邻居在自家院子挂BLM招牌而报警的Karen;和丈夫两人手拿冲锋枪和路过的BLM抗议者对峙的Karen,等等。

当然,她们本名都不叫Karen,但正是她们作为白人中年女性的特征,外加做出来的这些事情,让Karen这个梗在今年大规模流行起来。

本来一个正常的名字就被赋予了极为负面的含义。

在上世纪60年代,Karen曾经是美国第三大流行的女孩儿名。但到2018年,这个名字的受欢迎程度大跌到了635位,这两年估计还在大幅下跌。

说起来,也可能就是因为60年代的流行,这群如今人到中年的Karen们恰好就显现出“威力”。

那么到底为什么是Karen而不是别的名字呢?

其实Karen之前有过好几个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名字,比如Permit Patty和BBQ Becky。

前者因为一名黑人小女孩在街边摆摊卖水就气势汹汹问有没有摆摊许可,威胁要报警。后者是看到一家黑人在烧烤同样威胁要报警。

但这些名字都远没有Karen流传范围那么广。

事实上,Karen最初的由来至今也没有确切来源,但广泛被认为是几个因素的结合体。

初始来源之一被认为是2004年经典青春片《贱女孩》(Mean Girls)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3)

片中Amanda Seyfried扮演的角色就叫Karen,是一个胸大无脑的白人富家女。她对主角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是真来自非洲的话,怎么你是白人呢?

虽然片中的Karen并无恶意,但这种话是极为不PC的,尤其是今天的语境下,就是种族歧视。

然后片中主角有一句话在这几年流传很广:天哪!Karen,你不能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是白人!

Oh, my God, Karen, you can't just ask people why they're white!

另一个来源是喜剧演员Dane Cook在2005年的喜剧节目,他当时来开玩笑说:每一个朋友圈子里,都有一个Karen。

“每一个朋友圈子里都有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人。他们之所以要有这么一个朋友存在,就是为了用来讨厌的。当这个人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吐槽这个人。”

“There is one person in a group of friends that nobody likes. They basically keep them there to hate their guts. When that person is not around the rest of your little base camp, your hobby is cutting that person down.”

然后他举了个例子就是一个叫Karen的女性。

每一个小圈子都有一个Karen,她总是那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当她不在的时候,其他人就会互相看着然后说:够了,Karen!

Every group has a Karen, and she’s always a bag of douche. And when she’s not around, you just look at each other and go, ‘God, Karen!’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4)

还有一个来源是2015年SNL卡司Jay Pharoah的喜剧节目,也举了一个名叫Karen的女性的例子。

不过对这个梗推动最大的,恐怕还是来自reddit。

2017年有一个人上reddit吐槽自己前妻,然后有人就为他建了个板块叫F***YouKaren,把私人吐槽变成了集体对Karen的吐槽。

在这个吐槽里,Karen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特征,还包括了离婚后把孩子们从丈夫身边夺走这个特征。然后呢,美国真人秀明星Kate Gosselin某一个时期的形象一直被当成Karen典型,她和丈夫离婚后,争夺抚养权的官司打了很久。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5)

所以各种因素之下,Karen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梗。

可这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她就是比之前的Becky、Patty、Chad、Stacy等名字都要流行得多。

有语言学家表示,这和Karen的发音有关。

K开头的名字包含“无声爆破音”voiceless plosive,当发这个音的时候,是对气流的彻底堵塞后再释放,听起来会有一种严厉感,所以比上面几个名字都和这种特殊人群更匹配。

正如上面提到的这些,用一个名字来指代一群人的方法古已有之。

比如我们中文互联网里,“Tony老师”就指代了特定的一群人,又比如一说“如花”大家脑中都会有相同的画面,等等。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字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如今Karen的重担,Miss Ann。

说起来,在Karen这个梗里,“白人中年女性”里的“白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怎么说呢?典型的黑人名字和典型的白人名字之间,其实差别很大。而Karen就是一个典型的白人名字。

2015年有一个研究列出了全美“最白”和“最黑”的几个名字。

“最白”的女孩名里包括:Molly、Amy、Claire、Emily和Katie。

而“最黑”的女孩名里包括:Imani、Ebony、Shanice、Aaliyah、Precious、Nia、Deja、Diamond、Asia、Aliyah和Jada等等。

差别是不是非常之大?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6)

基本上我们学英语能学到的常见人名都很“白”,而这些典型的黑人名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学英语的时候在任何教科书上都看不到的名字。

和Karen一样,Ann也是一个很白人的名字。

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虽然美国奴隶制已经废除,但还是处于严格的种族隔离阶段,白人对黑人有着理所当然的特权。当时黑人们在吐槽各自被白人欺压的经历时,会用Miss Ann和Mr Charlie (安小姐/查理先生)来指代,以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其中,Miss Ann的运用更广泛。

当时的Miss Ann是这样的形象:完全知道自己拥有特权,也不吝于用自己的特权让那些低自己一等的人安分,而这些人当然主要是黑人。

从100多年前到现在,Miss Ann到Karen,其实明显能感受到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变,但这两种典型身上的特质传承度很高。

Miss Ann身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在家中至多是第二把手,家中的大家长一定是男性(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今天也是很常见的)。

所以本身作为低于白人男性存在的她们,本身可能遭到某种程度压迫的她们,需要不断通过压迫那些低于自己的人来提醒别人也提醒自己,“我是有特权的”。

更关键的是,当她们无法通过自己达到目的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搬出更高一层、拥有更多特权的白人男性来帮忙,可以是丈夫、可以是父亲、可以是兄弟、也可以是警察等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Karen这么喜欢报警。

(《神烦警探》(Brooklyn Nine Nine)里开过一个玩笑“你一个中年白人女性居然在德州坐牢,那肯定是干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美国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在生活中被警察对待的态度恐怕是天壤之别)

所以就是无论当年的Miss Ann还是今天的Karen,她们对自己地位其实是有比较清晰认知的,知道自己的特权在哪里,也知道需要找什么人来维护自己的特权。

当年的Miss Ann算是一个黑人内部的笑话,而今天的Karen则是所有人的笑话,除了Karen们自己。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7)

说起来,很多真名是Karen的人,尤其是白人女性,面对这个越来越流行的梗,心情非常之复杂。

影星Karen Gillan甚至开过自己玩笑,但经历这一年后,这个梗早已今时不同往日。

去年旧金山监事会成员提出了一个叫做CAREN的法案。

CAREN即Caution Against Racially Exploitative Non-Emergencies法案,防止种族剥削非紧急法案。这个法案旨在惩罚那些乱打报警电话的行为,尤其是因为种族偏见而乱报警的行为。

很多真名Karen的女性都对此非常愤怒,这简直是用法律给这个梗官方盖章了,比互联网上大家笑一笑的影响可大得多。

当年黑人们聊Miss Ann是怕说真名吐槽有后果,而今天大家笑Karen则是一种对特定人群的公开嘲讽。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8)

Karen的出现被认为是近几年“反布尔乔亚”(bourgeoisophobia)的缩影。

反中产的潮流,从“中产”出现就有了,而反中产的人里,很大一部分恰恰就是中产本身。

Karen们就是如此,她们身上有布尔乔亚那些不好的特质,比如虚伪、势利和伪善等。但她们又加进去了新的东西,比如反智。

她们体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方式不再是刻板印象里“佯装”自己爱好艺术,而是对服务人员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恶劣态度。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9)

其实说到著名的Karen,我的第一反应是《威尔和格蕾丝》(Will & Grace)里的Karen。

这个Karen在很多方面确实符合现在这个Karen梗,但片中的Karen从来不需要借助外力,比如丈夫或者警察来显现自己的特权地位,所以其实可以想象,Karen Walker根本不会把现在这些Karen放眼里。

还有,《哈利波特》里的Umbridge其实也非常Karen。

然后去年有一部美剧《星星之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里面Reese Witherspoon就扮演了一个看起来很nice,但骨子里对接触到的少数族裔伙伴非常刻薄的中产女性。

片中Reese Witherspoon扮演的Elena和Kerry Washington扮演的Mia两个角色间有过一段争论,Elena指责Mia作为母亲,没有为自己和女儿做出好的选择,所以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Mia表示:“不是你做出了好选择,而是你拥有好的选择,这些选择只有白人且富裕的你才拥有。”(You didn't make good choices. You had good choices - options that being rich and white and entitled gave you.)

Elena却依然高高在上地表示:“这就是你和我的不同,我永远不会把问题归结于种族。”(Again, t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I would never make this about race.)

但事实是,我们都知道不同种族实际上就是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阶层的人也同样,拥有的选择是完全不一样的)

kaka是什么梗(听说过Karen这个梗吗)(10)

但某种程度上,Karen和Miss Ann一样,为这些人提供了匿名性。

上面提到的所有真实新闻里的Karen们本名都不叫Karen,她们躲在Karen这个梗背后,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名,为自己行为付出的代价其实也就更小一点。

名字本身就是有特殊力量的东西。

Karen是我们这个时代对种族主义白人中年女性的称呼。但和很多和历史上那些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名字们相似,她是会流传下去还是慢慢摆脱特殊含义呢?

是像流传至今的吝啬鬼Scrooge,还是早已消逝在历史中的Mick和Paddy(19世纪被用来蔑称爱尔兰人)以及Guido(意大利人的蔑称)呢?

正如Miss Ann,Karen作为白人女性,虽然已经属于特权阶层的顶部,但在她们上面,还有白人男性。

Karen而不是Chad或者Kyle大红,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压迫,就是性别歧视。

但在做出Karen式举动的时候,这些女性本身又成为了这个系统性不公的帮凶。

尤其是对大部分并不是Karen的白人女性而言,不要觉得Karen这个梗是在污名化自己,而是应该去和Karen们,和Karen背后的系统做斗争。

当meme可以一笑了之,但这样一个meme,背后的问题就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