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的主持下,程正泰收天津青年京剧团的青年演员张克为杨派老生的入室弟子,按照师父杨宝森先生教他学戏和做人的方法,倾其所有,认真细致地传授着杨(宝森)派艺术的真谛。他给张克一句句地教唱,一个一个动作地细抠,使得张克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杨派传人,如今活跃在舞台上成为杨(宝森)派艺术的领军人物。

张克年轻时(老父为何每场戏都不看完)(1)

1998年的春天,程正泰已经到了70岁的古稀之年,这年也正值杨宝森先生逝世40周年,为了纪念杨宝森先生,徒弟们也为要程正泰先生筹办“程正泰舞台艺术纪念六十周年”演唱会,怎奈筹办资金出了问题。程先生不忍看徒弟们忙碌,遂欲作罢。张克当时指着自己刚买的夏利车对师父说,师父,就是把它卖了,咱也得把这演唱会办起来!

这次纪念活动,给来自全国的杨迷们送上了一出出杨派老生的饕餮盛宴。后来程正泰与张克又录制了全部《洪洋洞》的录音,助演的主要演员主要是曾经给杨宝森先生配戏的老艺术家们,包括李荣威先生(72岁)饰演孟良、曹世嘉先生(81岁)饰演杨继业、李少广先生(71岁)饰演程宣、张文轩先生(70岁)饰演八贤王。

程正泰先生出演前六郎,张克为后六郎(《病房》一折)。至最后散板,张克之唱真为一字一珠,听者莫不堕泪,张克亦不能自已,以至泪流满面,谢幕时程正泰亦泪不能禁。后据张克说:“唱至‘抬头只见儿的老严亲’一句,恍惚如真对老父,兼之日来为此演出奔波辛苦,万感云集,情不可遏。幸只二句便剧终,否则恐不能收场。”

张克生于1962年,生长在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票友家庭,父亲张春和,是天津远近闻名的老旦名票,其嗓高亢挺拔,被同好们称为“铁嗓老旦”。而张克的大哥,拉得一手好京胡。在父亲的影响下,1975年,张克报考了天津市戏曲学校。那一年的天津戏校,招考条件非常严格,几乎是从十二万孩子中仅选出几十名入校学习。张克十分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进入戏校,张克跟随老师的指导,从样板戏学起。入校两年后,张克经历了所有男演员都要经历的重要一关——倒仓。倒仓期间,由于嗓音条件的限制,无法唱戏。于是,张克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龙套生涯。

张克年轻时(老父为何每场戏都不看完)(2)

1984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成立。张克成为了青年团中的一员。百日集训后的汇报演出,轰动了当时的京剧界,张克更是凭借杨派经典剧目《文昭关》脱颖而出,一炮而红。天津的戏迷们无不骄傲地说,咱们天津,出了一个杨派老生!

经李瑞环老市长的引荐,张克同时拜程正泰、谭元寿、马长礼及香港名票丁存坤为师,专攻杨派(杨宝森)艺术。历史上,从来都只有一个师父收多个徒弟,而这一次拜四位师父,则在京剧界开创了先例。在四位名师的指导下,张克的舞台艺术进步神速。

这里还要说说张克的老父亲,每逢张克演出,老父亲从未看过结尾,总是算好时间,提前回家为儿子煮好热汤面。对于儿子演出中的不足,父亲也从不直接当面指出,而是告诉张克的好友,让其转达。这种婉转的沟通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张克的舞台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老父亲曾表示,希望自己的孙子将来也能唱老生。父亲的去世,让张克倍感痛心,也是为了完成老父亲的心愿,张克把儿子送进了戏校。可喜的是,张子君自幼耳濡目染,三岁便能跟随父亲将击鼓骂曹中的击鼓片段一下不差地打出来。他自天津观璎戏校毕业,随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现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青年演员,拜师卢松,潜心学习杨派。

2008年,经医生诊断,沙哑实为声带息肉所致,想要嗓子恢复以往的清亮,就要动手术,切除息肉。但是,医生表明,手术后并不能保证嗓音恢复如初,这样的结果让张克的心中十分不安。

此时正值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演出纪念期间,张克作为杨派的嫡传弟子,决定在手术前为大家奉献上一场酣畅淋漓的纪杨演唱会。经过不断地排练、钻研与磨合,2008年9月12日,“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杨派传人张克演唱会”在天津中华剧院隆重上演。洪羊洞、游龙戏凤、碰碑、失空斩、乌盆记、伍子胥、击鼓骂曹。张克并未受到嗓音的影响,全身心地投入,为观众献上了一段又一段的杨派经典。伍子胥的悲,祢衡的愤,张克用他古朴醇厚又略带沙哑的唱腔完美的诠释着每一个角色,让在场观众大呼过瘾。

张克年轻时(老父为何每场戏都不看完)(3)

纪杨演唱会结束后,09年初,张克接受了声带息肉切除手术,进入了他人生中的低谷。手术后,嗓子需要静养,大半年无法唱戏。手术后的声带十分脆弱,远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乐观,这让他很受打击。

不能开口唱,就多想、多分析,待嗓子能够承受住普通练习以后,他每天早起去喊嗓儿,吊嗓儿,慢慢加大训练力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克科学而又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嗓子一天天地好起来,逐渐恢复了以前的醇厚和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