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说:“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郝晓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他的生命成长史。”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看似偶然,但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阅读的潜在推动作用。
童年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在童年时期,连环画、绘本是童年最好的精神养料,而沉浸于童书是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没有电动汽车、玩具枪、奥特曼,更没有电子游戏,而那个时代孩子可以阅读的书籍也是非常有限,基本上就是连环画。而恰恰是在看这些连环画的时间可以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手,脑,眼,口,耳并用。而现在的孩子如果家庭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大部分孩子基本上是与电视和电子游戏为伴,特别是在看电视的时间,孩子们不用动脑筋,仅仅需要坐下来静静看就能看明白。完美的动画,精妙的音响效果将孩子们深深吸引,他们可以做到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旁若无人。但是这在无形中拉低孩子的情商。因此一个孩子的童年,还是要以阅读为伴,特别是在当下的紧张的教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特别是小学阶段没有大量的阅读经历,到了初中和高中之后就很难有大量的自由阅读的时间了。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已经无法重新回到童年进行基础的阅读,但是如果自己有孩子可以注意培养他们从小阅读的习惯。
专业阅读
现在网络上针对教师“不阅读、少阅读”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说明大家对教育特别是教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同时也说明确实存在部分教师不阅读,至少说是不进行专业阅读有关。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教师面对比较大的升学压力,总有人觉得不阅读自己的教学成绩并没有下降,反而是那些看似喜欢阅读的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见得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大家就开始懒于阅读,甚至是鄙视阅读之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其实还是要从教师专业阅读上寻找突破口。
专业阅读分为深度阅读和为解决问题而读。当然这种划分并不很严谨,因为深度阅读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只不过侧重“无用之用”,为解决问题而读则侧重于“有用之用”。
深度阅读在内容上强调读经典,在方法上强调精读,在效果上重在透彻理解而不在阅读数量。深度阅读有助于教育中对根本问题形成根本性理解。而现实中我见过太多的老师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也就是说阅读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是就是为了消磨时间。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阅读。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而鱼龙混杂也是普遍现象,有一些所谓的流行书籍也许不一定真的适合自己,即便是适合自己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
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在网络上获得一些所谓的前沿理论,殊不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对教育教学形成一种根本性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而这种理解力,在短时间内,依靠碎片化的浅阅读是无法形成的,有赖于深度阅读。
解决问题的阅读应该是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阅读的最大动力。虽然每个教师的处境、面临的问题、所需要书籍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总有一本书能解答你的问题。专业发展,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你的书。比如一个新班主任初次接触管理班级的工作,很多一线班主任带班经验的书籍就是自己首先要选择的书籍。而针对一些新入职的教师郝晓东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就可以是自己选择阅读的初级书籍。当然不管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具有一定经验大家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籍也应该是自己抽时间认真研读的书籍。当然针对有一定教育情怀的普通一线教师,普利辉老师的《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也可以认真地拜读一遍,相对于众多教育大家,普利辉老师作为依然深耕一线的教师,他的经验和建议可能会更加适合目前依然在教育一线“苦苦寻觅”成长之路的自己。
无效阅读
之所以强调专业阅读,是因为实践中还有一种阅读,貌似专业,但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是在逃避问题,甚至制造问题。比如阅读单纯励志性的书籍,以为态度能决定一切,打了“鸡血”就能教出好成绩。还有一类书,充满抱怨或推卸责任,为教师辩护,把教室里的问题一味归因于工资、环境、学生、家庭等外部原因。读这两类书,无视教育的复杂性,不懂技巧背后的原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自身都演变为“问题”。
阅读意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在谈吐交流上就会给人非常不一样的感受,影响人的精神面貌,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书读的越多一定会更加自信。自信有了,走路也就抬头挺胸,自己心里有底,心情自然不错,也让别人觉得比较精神。书读的多内心会更平静。随着读书越多,你“见过”的这个世界会更丰富,你也仿佛“经历”了很多人生,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会更加明白人生,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对理解这个世界更加有帮助。内心平静了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很不容易生病、生气、忧伤,所以脾气好身体好。
书读的越多,一些无形的东西会溢出来的,比如你的眼神、姿态等,所以我确信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虽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而一个人气质变了,就是自己最大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