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

今天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讲了圣人之道,接着第四章就讲了圣人之道的理论依据天之道,第五章里老子把天之道和圣人之道放在一起论述,着重说明了圣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学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围绕着天之道,人之道在讲述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一会讲天之道,一会讲人之道,一会又综合在一起讲述,生怕人们不明白,而实际上老子的这种论证方法的确起到了帮助我们理解的作用。

我们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与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1)

要正确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必须要明白这一章,是对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的进一步总结,同时也是对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深一步阐述。老子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并用刍狗和橐龠这两个形象作为比喻,进一步论证了其无为之治政治思想的合理性。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一章里出现了两个名词,一个是刍狗,一个是橐龠。

刍指的是草。所以我们把食草动物的二次咀嚼消化叫做反刍,那么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一种人们进行祭祀时用的廉价的贡品。祭祀的时候自然会把刍狗装饰一番,一旦祭祀完毕则会把这刍狗丢弃。以往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刍狗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用来说明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仁爱,不刻意关心,任其自生自长,自消自灭。但读得多了,觉得这样理解有些片面,有必要探讨和纠正一下。

与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2)

原来是解释成“天地和圣人无所谓仁爱,也无所谓不仁爱,对万物和百姓都平等对待,没有偏私”,听上去也很有道理,而且在第三十八章也写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失去了道就只能靠德,失去了德就只能靠仁,失去了仁就只能靠义,失去了义就只能靠礼。好像是印证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合理性,但我认为,道是包罗万象的,有道的同时德、仁、义、礼都包含其中,并不能说有道就是不德、不仁、不义、无礼对吧。

还有就是:老子为什么用刍狗,而不用其他的物品来比喻呢?天地可以放任自然界弱肉强食,难道圣人也会放任社会上以强凌弱吗?我觉得应该不是老子的本意。联系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我觉得老子应该还有另外的意思,那就是草扎的狗用完之后是不没有其他价值的,不像真的狗肉可以吃,天地把万物看成刍狗,圣人把百姓看成刍狗,正是不贵难得之货呀,而且是天地和圣人都是不占有也不求回报,这正是生而不有的大仁啊,那天地不仁,就应该理解为天地不标榜仁爱之心,圣人也不标榜仁爱之心,这正是圣人对自身的不尚贤呀。不标榜仁爱,才是真的仁爱啊。

与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3)

而橐龠则进一步形象地阐述了第4章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橐龠是指风箱,古代冶炼金属时用的工具,风箱中间是空洞的虚无的,但却充满了空气,通过运动能够不断地为冶炼鼓风。老子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天地中间看似是虚空的,但却充满着元气的流动,所以是虚而不空,用之不竭的,因为不占有,所以也是永不盈满的;这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是一个道理。圣人之道效法天之道,所以圣人也应该像风箱一样,做到心中虚空,没有私欲,服务百姓,不求回报,实行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既不会政令繁多压榨百姓,也不为标榜仁爱过多干涉;因为政令繁多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中正之道,做到妥当和谐,恰到好处。

关于本章的最后一句话,不同版本说法不一样,帛书版本上写的是多闻数穷,是说多听多学知识会加速败亡,我觉得不好理解,所以不太赞同这种说法,还有就是对中字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为中是冲的通假字,意思为虚空虚静,虽然意思上也符合这一章的整体含义,但我认为如果要表达虚空直接用冲字就行了,或者要表达虚静直接用静字就行了,没有必要用中字去通假或代替。

与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4)

中,原意是指旗杆,引申为中心,中正,妥当的意思,后来被儒家发展为中庸之道,而且中这个字后来在易传中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从老子这里开始的。中这个字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国家名称叫中国,我们把华夏大地叫中原,我们把人品正直称为中正,我们把和谐妥当称为中庸,我是河南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问:中不中?回答那是一个字:中。所以说用中字代表好,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所以老子说的不如守中,我认为解释为中正之道比较合适一些。

我们最后再来读一遍译文:

天地是不标榜仁爱和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生养万物而不会占有。圣人也是不标榜仁爱和仁慈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服务百姓而不求回报。天地之间,岂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虚空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冲和造化,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中正,妥当,做到恰到好处。

好,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