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读论语里仁第四)(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谈义,小人谈利。】

很有名的一句话,意思也如字面,并不深奥。理解“喻”有两层,其一是君子用义作原则,待人处事违背了义就坚决不做;小人用利作原则,没有好处就不做。前文讲“放于利而行,多怨”,拿利作为价值观太偏激,既不可取还招怨恨。另一层是说君子之间谈事、谈合作,首先看所做之事有没有违背义,而小人之间只问成事后的利益有多少,即使铤而走险,依旧首先考虑利。

孔子经常谈论仁、义、礼、信和利的对此,其中心思想也显而易见,这给了我一种感受:孔夫子有点像经常唠叨我们的父母一样,同样的事会不厌其烦的多次提醒,为的就是能真正起到作用。确实,利的诱惑太大,要想不被利牵着鼻子走,就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中间的路很长,怎么跋山涉水,需要反省,需要向外学习,正如后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读论语里仁第四)(2)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到好的思考如何成为那样的,看到不好的去反省规避。】

人从说话开始,就是在学习模仿,有了基础才能发散创新。自学和向他人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方式,自学需要自律,也需要辅以向他人学习。

今天刚好2021年元旦,看到朋友圈都在做总结定目标,我想只要下定决心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学习的机会,这其中最难的是“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大多数人看到不好的人和事,首先想到的是开骂和评价,甚至借机蹭蹭热度,抨击似乎是为了不与之为伍,蹭热度就算得上是“小人喻于利”。如今信息传播可谓光速,同一件事,尤其是不好的事,无数人在争相“报道”,有时为了吸引眼球,题目和内容夸大其词。要做到从中反省自身有难度,因此我们既不能只做指手画脚的人,也不能只做围观的人,留一些时间反省才是对自己最有益处。

大道至简,修炼起来却很复杂,我能想到的方法是终身诵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因为训练才熟练,或者像诗经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喜欢请关注、点赞、转发,笔者在此拜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