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全国疟疾日”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
国家主席
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
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
致贺信
指出,青蒿素是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问世50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同时中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屠呦呦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容易重发的传染病,在世界上肆虐的时间已超两千年。“疟疾”曾与艾滋病、癌症并称为“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氯喹抗疟失效,疟疾对人类健康问题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找到新抗疟药物,是当时各国的迫切需求。
北大1951级校友屠呦呦,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青蒿一握,
水二升”
01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药学系
在兴趣的指引下
她选择了相对冷门的生药学专业
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
向医而行,不改初心
20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生命临危。背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望,屠呦呦挂帅“523”小组,与死神的较量悄然拉开帷幕。遍阅古籍以求方,亲赴海南证药效。屠呦呦曾走访寻遍中医,也未放过来信的只言片语,一部《抗疟单验方集》暂解治疟燃眉之急,但真正的曙光似乎并未到来,筛选过的中药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523项目组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工作
身处黎明前的黑暗,屠呦呦回到古书的世界寻找答案,“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改其志的执拗,不厌其烦的钻研,多年如一的缜密……终于,青蒿的秘密被她发现:“青蒿一握,水二升”。
1971年10月4日 ,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最终成功!虽然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仍有距离,但前路已然云开雾散,渐渐清晰……
青蒿治疗疟疾始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一株青蒿改变世界
02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或许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株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幼年屠呦呦与母亲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医学理想的萌发,则来自青春期的一场大病。16岁时,她因患肺结核休学,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才得以康复。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回忆道。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了当时极为冷门的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在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里,有一张照片保存得很好——照片中,年少的屠呦呦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青春的笑容透过黑白的光影,照片旁是她亲笔题下的备注:“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院即将独立为北京医学院。为了纪念北大学生身份,屠呦呦决定拍照留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张照片被她保留了下来。
2017年5月4日晚,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召开,屠呦呦向母校发来贺信。信中写道:
“半个多世纪以前,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在这里吸取知识,明晓事理,母校的教育使我受益终生。”
屠呦呦的贺信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上展示
矢志寻蒿,探寻古籍奥秘
03
1955年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便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至5倍,这种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而此时,疟疾疫情同样也困扰着我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代号为“523”的特殊使命,研究指向防治疟疾新药。
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523”研究任务。凭借着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功底与广受认可的出色科研能力,当时在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机缘巧合之下,39岁的屠呦呦被命运推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面前。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长期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创之愈烈,斗志弥坚——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也不放过,终于在《抗疟单验方集》与《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的秘密:“青蒿一握,水二升”。
190次实验
190次失败
190次从头再来
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和老师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楼之岑院士共同研究中药
1971年
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成功
1972年
青蒿素的真容终于展露
1973年
双氢青蒿素横空出世
1978年
“523”项目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研制成功
1985年
双氢青蒿素开发研究开始
1992年
双氢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到制药厂
“中国神药”科泰新出现,造福众生
1979年8月,中国外宣期刊《今日中国》英文版发文《一种新型抗虐药物》,介绍青蒿素的研究
1979年屠呦呦与其他“523”项目参与者领取发明奖证书
荣誉加冕,不忘济世初心
04
21世纪初,青蒿素广受青睐,屡次获奖。2004年,青蒿素获得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顿医学奖”。
2011年9月,屠呦呦本人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此时,作为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81岁的屠呦呦才第一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但连去领奖,都是同丈夫李廷钊瞒着邻居和亲友偷偷去的。
2015年,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屠呦呦”这个名字,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这一古老学科的蓬勃生命力。这一刻成为了中国医学界和传统中医药不朽的光辉注脚。
2016年12月25日,屠呦呦为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医药卫生领域中青年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捐资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并寄语道:
“我衷心地希望母校出更多人才,获得更多奖项。中国科学界获诺奖不会只是我一个人。”
2016年,屠呦呦发现双氢青蒿素片新效用,踏上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征程,步履不停,探索未止。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从手中接过证书,成为我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首位女性科学家。
国家主席为屠呦呦颁发证书
2019年9月,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这么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组织上同意吗?”共和国勋章颁发人选公示前,面对前来征求意见的评选组,屠呦呦的反应,是反复确认这些问题。尽管名字近乎家喻户晓,但屠呦呦依然保持着低调,还不习惯成为注目的中心。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05
数十年如一日,屠呦呦从未改变过自己追求真理的底色。她或伏案古籍之间,或奔走田野之中,或守着实验室的夜……岁月镌刻着她在人类抗疟历史上留下的一笔一划。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奏响了她人生的乐章,书写了她无私无悔的一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今日的北大人
将会循着屠呦呦先生的脚步
前赴后继,肩负使命
为世界健康事业的发展
贡献我们的中国智慧
致敬屠呦呦先生
致敬国家脊梁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搜狐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光明网
文字:任程、林安琪、那日泰
编辑:韩美林
排版:韦杨珂
责编:王嗖嗖、李霁
评选揭晓!北大最爱读书的人!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北大之光!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致敬国家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