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超声医学

以下文章来源于杨杨的超声笔记 ,作者杨杨 科大附院

浆细胞性乳腺炎表现(浆细胞性乳腺炎)(1)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多为无菌性炎症,好发于30~40岁非哺乳期经产女性,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 其发生可能与乳头内陷、乳管开口畸形异常、外伤性脂肪坏死、 大乳管阻塞和扩张 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导管内脂肪性物质堆积及外溢,在导管周围产生化学性刺激、免疫性反应等,导致浆细胞浸润,进而引发浆细胞性乳腺炎,抗生素治疗无效。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仅可触及乳腺肿块,容易与乳腺癌混淆。

左乳PCM,不规则的低回声区,边缘可见分叶与毛刺,靠近乳头部位低回声区延伸至皮下并形成脓肿↑

左乳PCM,可见低回声区由腺体内延伸至皮下,呈“V”字,CDFI显示内部血流较为丰富↑

左乳PCM,腺体内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见脓肿形成区,不结合病史与乳腺Ca并不好区分↑

PCM分期、分型及超声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相对较易诊断,慢性期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超声图像不典型,血流信号较弱,甚至检测不到血流信号,误诊率较高。

有学者将PCM分为单纯导管扩张型、肿块型、脓肿型及囊实混合型4种类型;① 导管扩张型 为PCM早期阶段,表现为乳晕处扩张导管,管壁增厚,回声减低,内部透声差,管腔内可见点状低回声或絮状低回声,局部血流无改变或较丰富;②肿块型病理表现为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哑铃状或梭形等,内部可见虫蚀状低回声区,肿块与正常腺体组织分界尚清,但边缘可见角状突起,常可见向体表延伸至皮下,急性期血流丰富;③脓肿型可表现为囊壁增厚,内部透声差,其内充满点状低回声,加压探头可见脓液流动,病理检查为存大片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④囊实混合型内部回声不均匀,呈混合 回声 肿块,边界不清晰、囊壁不整齐, 肿块内部出现 ,多表现 为不规则的低回声中 出现 部分液性暗区, 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大多数为Ⅰ~Ⅱ级不等。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全身症状较重,白细胞显著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2.乳腺癌,①导管原位癌(DCIS),又称导管内癌,绝大多数发生于终末导管, 沿导管分布的密集微钙化是DCIS重要特征 ;②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乳腺癌常见的恶性征象,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分叶、毛刺,簇状及散在分布的钙化,周边高回声晕,内部可见扭曲血管;③ 小叶癌为第二常见乳腺癌, 临床多无明确包块或边界不明显的包块,范围较大,病变区域回声杂乱,可无明确边界, 小叶癌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所以检查腋窝淋巴结是非常必要的 ,若出现转移征象淋巴结,乳腺肿块就要考虑恶性可能。

3.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非哺乳期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病变,均处于生育期,有分娩史,多数有哺乳史,其病理特点为局限于乳腺小叶非干酪样肉芽肿,多发生于乳晕外腺体边缘区,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或并不清楚,部分肿块内部可见小囊或管状无回声,两者鉴别困难时,可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