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宝在《八两金》里问张艾嘉:“你知道全世界最大的唐人街是哪里吗?就是香港!”

恩,这个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地方,小小的一个地方,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头号重镇,或者确切地说,是在回归之前。

香港确实也是个移民都市,香港电影的起源其实和上海电影人密不可分,没有那一波走到香港的电影人,以及不同文化下的政策和观念支持,就没有后来我们看到的香港电影。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

香港,当年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次,我想看看一些香港电影中,那些与香港有关的片段。

先看看1880年的维多利亚港吧。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

我有一次在那一带走过去,就在重庆大厦下面遇上好多印度人说着一堆我不懂的话(听起来真不是英语,还是我听力真的有问题?),冲我发传单。这座大厦,事实上也可以说鱼龙混杂,因为基本上什么都有,可是就是廉价( 相对于香港物价而言) ,里面拥有很多廉价宾馆、商店、食肆、外汇兑换店及其他服务行业。这就是为什么在《重庆森林》里面,您能看到林青霞和许多不同国籍但多是印巴人的外籍人员打交道了。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

看看影像外的画面。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

大厦内约4000住客中,以上海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裔人士以及非洲黑人最多。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家GordonMathews在该大厦进行一年的实地调查,发现这里居住者的不同国籍,竟达120个,独步亚洲。2007年5月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成为香港国际化另类地标。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

也由于这里的住客多是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因此咖喱一类南亚风情特色的小吃做的很地道,咖喱很多,主要是印巴风味。

只是,如果想要电影朝圣,去看看不妨,但是我个人建议去香港旅游,就别住这里了,毕竟比较乱,2013年一名赴港看大黄鸭的内地女大学生,曾在里面一间宾馆内被人强奸。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1)

只是,王家卫的影像是神奇的,看看这些浪漫的重庆大厦的场景吧: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3)

但真正的重庆大厦里面,某间宾馆的房间,是这样的: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6)

而这样的房间,一间也要3百来元一个晚上,和如家一样的价格却大不同的环境,香港寸土寸金啊。

只是,王家卫的功力,就是能把这样一个地方,给弄得浪漫化,而这样的浪漫,却是和底层,边缘这个字眼挂钩的。所以,重庆大厦的浪漫和文艺,在我看来,却是一种不要轻易去实际触碰的东西。

毕竟,并不是大部分人都会去注意一罐即将过期的凤梨罐头,也不是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一条在滴水的毛巾是在流泪,更进一步去想象它的情感是否丰富的。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8)

旺角

这个地方,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香港电影中,江湖情仇发生较多的地方,比如《旺角黑夜》,《旺角旺角揸FIT人》,《旺角卡门》等。

其实,电影中由于用了电影手法,这些地方看起来挺大的,但是实际上,电影中,我们熟悉的一些场景,也不长。我曾经试过从旺角开始走,走到尖沙咀,其实,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走完了,当然我是不逛街的,我只是漫无目的地瞎走。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1)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3)

1930年代,一个在清朝时被称为芒角的地方,被改名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但是它的英文名字(Mongkok)则没有改变,当时的旺角是个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而曾经在1909年,政府开始在这里填海及兴建避风塘,而附近亦开始有人走出了码头和道路。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5)

如今的旺角,依然是那种较为接近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

庙街从佐敦道伸展至油麻地文明里,每晚七时为变身成灯火通明的热闹夜市,数以百计的摊子摆卖衣饰,电器,手表等平价货品。由于很多摊子售卖男仕衣服,故有(男人街)之俗称,接近天后庙一带有算命占卜和地摊摆挡,还有街头戏曲表演,如平民式夜总会……。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8)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29)

这里,号称是香港最热闹的地区,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林立,其中几条街以女人街,庙街,钵兰街最为闻名,也因此成了电影中滋生罪恶的地方。庙街上,有个黑社会老大在跑路的那天,抱养了一个孤儿,走之前把这个孤儿托付给帮派里的十二个坐堂,因此孤儿有了十二个干爹和干妈,而孤儿也从此有了个很敷衍的名字:十二,人称庙街十二少(《庙街十二少》)。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1)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2)

钵兰街上,有个叫烟仔的混混,经常陪着做妓女的母亲坐在街上,等着从未见过的父亲回来,尽管母亲对父亲的样子似乎没有一丝印象(《半支烟》)。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3)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6)

而王家卫的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虽然是他最为商业化的一部电影,可就在这样的黑帮背景下,他也不忘让张曼玉在离去前,将一只杯子做为信物留给刘德华,只是最后,刘德华选择了与兄弟张学友一起赴死,留下了张曼玉。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8)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3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0)

尔冬升的《旺角黑夜》,吴彦祖演的边缘人,一直在旺角躲藏及追杀目标人物,最终却死在旺角街头,,这个边缘人,他却有一个和狗一样的名字:来福。片中,张柏芝在吴彦祖死了后,心灰意冷离开香港。她曾经问吴彦祖:“大哥,你说香港的空气质量这么差,为什么叫香港呢?”

尔冬升在片尾给出的答案是:昔日,香港制香,故名香港。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1)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3)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8)

这地方,不管发生过多少故事,每夜的灯光依旧明亮,江湖也还是那个江湖,刀光剑影,打打杀杀,依旧是不会停留和中断的故事。

当然,现金这些故事只是存在于电影中,我想,不妨就不要接地气一把,让这个江湖的传说延续吧。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4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0)

深水埗

《无间道》中,梁朝伟和刘德华的“高音甜,中音准,低音劲”,可能让人误解这是在什么蛊惑仔聚集地吧,但事实上,这是在深水埗鸭寮街。只是,用一部《无间道》,就对这个地方下定义未免武断。许鞍华说:“这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香港,我觉得这地方的居民与商户之间充满温情,很有人情味。有些人会觉得这里节奏懒散,但我偏爱它的人性化。”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1)

“埗”同”埠“,方言,意即码头。

这里有什么?没有,这里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香港。

只是,深水埗却见证了香港的历史,这里有2000多年历史的李郑屋古墓、从兴盛走向沉寂的工业厂区、香港最早落成的公营房屋、香港最早期的私人大型屋苑,还有新近发展的填海区。

刘德华在这里,拍了《桃姐》。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3)

为什么这样一部讲述老人的电影会在这里拍?这里是香港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业发达,于是大量新移民涌入,可是至今,这些人都老了,只是这些老人却如电影般,活在属于他们过去的时代。

殊不知,这里是香港早期发展的商业区,只是如上所述,这里老人众多,所以有诸多老人院。《桃姐》中,那家杏林护老院,就位于深水埗药局街上。而这里之所以老人院众多,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租金便宜。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4)

这里其实和旺角也就20分钟左右的步行路程而已,却感觉和香港大都市格格不入的感觉,节奏缓慢,街道稀疏。不过,许鞍华也说过,这里居民与商户之间充满温情,很有人情味。

其实,这种感觉和我小时候厦门的老城区感觉很像,现在,有时候走在开禾,斗西路那边的一些老城区,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当然不是坏的感觉,只是我也说不清楚。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7)

有段关于桃姐的故事,《桃姐》火了后,这个杏林护老院的黄主任曾经接待过记者,聊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这部电影。听到刘德华的名字,黄伯伯激动地说:“华仔!我好中意他(喜欢他),华仔还跟我聊天,问我在这里过得好不好,还给我唱歌。”而其他老人也都喜欢华仔。听说当天华仔来拍戏,老人们很激动,集体围观。刘德华也跟大家亲切地聊天,唱歌给他们听。老人们到休息时间都不肯休息,吵着要看华仔拍戏。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8)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5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1)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3)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4)

这部《桃姐》,拍的很真实,当然我也只是据说,因为我真没有看过或体验过那样的生活,只是从电影中感受而已。但是许鞍华确实也是香港少数几个能沉下心来拍片子的导演了,叫好不叫座却是她老是面对的尴尬情况,只是,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值得被尊重。

只是,电影过去后,这里却还是那片非主流的香港,老人们又要回到之前那样的生活,尽管,他们曾经被“看见”。

我想,再以这样的方式,关注一下他们吧。毕竟,我们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8)

中国冰室

这个地方很有趣,因为港片里面很多涉及到冰室的地方,都喜欢在这里取景,地址在九龙旺角广东道1077A铺,是一间两层式而十分怀旧的港式冰室,亦是一间历史悠久的冰室之一,它们的招牌饮品駌鸯冰是红豆加莲子,味道和口感不错。

后来,杜琪峰的《PTU》上映后,这间冰室一下子就火了,很多影迷也前去朝圣,我倒是没去过,呵呵,因为我对冰的兴趣一向不大。

但是这个部分不妨看看图片,不多说。

《PTU》,林雪丢枪后,与任达华在这里。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69)

《全职杀手》,任达华与林熙蕾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0)

《江湖告急》,这段里面,梁家辉还不知道张耀扬暗恋着他。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1)

《濠江风云》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2)

90年代的《新不了情》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3)

看看非电影画面的样子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4)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5)

这个椅子,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有名,大家看了也许眉头会一皱吧。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6)

来,看看菜单,呵呵,我不知道这个菜单现在是否还有效。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7)

永利街

永利街(WingLee Street),是香港上环一条街道,位于上环南部必列者士街以南,楼梯街与城皇街之间,东西走向。该处以保留香港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

《岁月神偷》,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8)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7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1)

交通:坐地铁到上环,沿着太平山街前行。

而由于没有车道,要找到永利街,需拾级而上。对于自由行旅客来说,独自寻找永利街似乎比较困难。它临近中环荷李活道的古玩街,可以向商铺老板打听,找到“孙中山事迹径”,就会来到必列者士街。再沿着楼梯往上走,右边的一条窄小街道,便是永利街。

据我找到的资料描述:楼梯阶上,几位家庭主妇站着聊天,悠闲自在;不远处,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坐在店铺门口低头读报纸;偶尔还有移民多年的老人来此踱步,周游于童年的记忆中。人情味萦绕于沧桑的唐楼之间,新旧不一、高矮迥异的楼房,诉说往昔人和街道的唇齿相依。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2)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3)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4)

记得《岁月神偷》中,任达华一家住的地方吗,一楼是做鞋和卖鞋的鞋铺,二楼居住,那样的楼,他们叫“唐楼”。

唐楼,顾名思义,与洋楼相对,一般唐楼三至八层高,部分唐楼有骑楼,部分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唐楼往往是商住混合的,地面的一层通常为商铺,其他楼层是住宅。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在香港,人们口头上习惯把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叫洋楼,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叫唐楼。

这样的唐楼,在永利街,剩下12栋。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7)

不过,电影中表达的关于那时候人情味真挺感人的。

尤其是那一段让我觉得挺温暖的。

到了晚上,铺子收了,各个铺子或者住家的人,各自搬张桌子,端出饭菜,一家家坐在铺子门口吃饭聊天。

大家也不避嫌,反正有什么就说什么,时不时你跟家人聊天聊到一半,突然身后冒出一个声音:“老张啊,我觉得你这个事情,应该如此处理好点,有没有需要我帮忙啊?”

或者,那家人说了个笑话,吃饭着的人一起开心大笑;

还有,你放学回来正吃着饭呢,突然身后一只手摸着你的头:“你小子头发又长啦,明天到叔的理发店,给你理一理。”;

再或者,你在打骂小孩,邻居看不下去了,过来劝架:“不要这么冲动嘛,他还是个孩子,好好说,好好说。”

我觉得,这个唐楼群有点上海的弄堂吧,不过感觉不一样,那种狮子山下奋斗过日子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突然就浮现了。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8)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89)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0)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1)

这一部分,我想就以《岁月神偷》中的一个小段落结束吧:

任达华感慨道:“鞋字半边难。”

吴君如笑着回答:“不也还有半边佳吗?”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2)

P.S. 附录部分,小杂说

一. 百老汇电影中心,库布里克书店

这两个地方是挨着的,都在油麻地。

讲这两个地方是因为,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老板是江志强,就是《捉妖记》的出品人了。

这个电影院我没有进去过,当时就在外面转了转,据说影厅不多,也没有拍照。

后来前两天看到朋友转发两张网上的照片给我,并提示我,突然想起来,我当时去的时候,也见过这样的宣传,就是用报纸剪贴这类的方式。

突然,我记起来了,当时就是因为这样的宣传方式,让我觉得应该不是间好电影院,所以我没进去。

但是,我真的推荐这家影院,虽然没去过香港这家,但是在北京MOMA里面的那家,我觉得感觉很好,虽然只有三个电影厅,去了,您就知道了。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3)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4)

另外那家库布里克书店,和这家电影院也是挨着的。当时我10点多的时候进去,没想到人家还没开门,于是店员很礼貌地把我请了出去。。。让我11点再来。。。所以,要去逛这家书店,不要去的太早哦。

库布里克,当然指的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啦。

其实书店本身不大,但是内容很丰富,当然这个丰富是相对而言的,总的来说,如果是影迷或电影朝圣者,您会喜欢;如果对这类东西没什么感觉,去了,也就是那样吧,呵呵。

对了,北京MOMA里面,也有一间库布里克书店。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5)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6)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7)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8)

二.香港港督街

以前去香港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街道名称很拗口,记不住,前段时间我哥发了些资料给我,这才知道,原来很多街道的名称就是当时的港督名称,直接音译过来,当然拗口啦。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99)

不过看了还觉得蛮有意思的,所以在这里摘出来给您看看。

砵甸乍,香港首任港督,迫使清廷签署《南京条约》,正式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他是将香港定做“自由港”的主要人物,并批准各国在香港进行贸易。

以他名字命名的砵甸乍街,就是一条依山向上的道路,设计成一块凹一块凸的石块路面,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两旁泻走,因而被称之为“石板街”,是中环一条充满历史特色历史风情的街道。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0)

罗便臣是香港第五任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督,他引入英国招揽学生到香港受训的方式,是香港吸引海外人才的始祖。

又积极改善社区华人关系,出版首份中文宪报。

同时改善了邮政制度,并统一发行货币,奠定了香港其后百年使用本地货币的基础。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1)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便臣道,是香港岛半山区的一条主要道路,为高尚住宅区,附件多间著名学校。

香港不少名人,如薛家燕,古巨基等便以此为住所。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2)

弥敦是香港地十三任港督,主要在基建方面有所建树。如,使香港电车正式通车,引入第一辆单层巴士,整顿香港的银元制度,到1906年成功使港币兑英镑的币值升值近一倍多。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3)

弥敦道大家应该比较熟一点,至今依然是九龙半岛的重要交通干道,可以说是该区的大动脉,每天都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而弥敦道两旁店铺的变迁,可以说是见证了香港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关于70年代香港的电影(承载了太多我们对港片的记忆)(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