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一个奇怪的癖好,那就是幻想世界末日。
末日之后,有只剩人类苟延残喘的,有人类和机器人一起苟活的,也有机器人代替人类的。
这种末日情结从何而来?
人类偏爱末世电影?
今天上映的电影《月球陨落》,被称作是2022必看的灾难片之一。
当月球脱离轨道向地球撞来,人们面临末日,一支看似全是乌合之众的小队能否成功拯救地球?
坍塌的世界,离奇的脑洞,炫酷的高科技镜头,使得这部电影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除月球陨落外,我们还有很多不同主题的反映末日情结的电影。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末世电影,传递了人们对于环境破坏的担忧。
震撼的视觉特效赋予了我们极近真实的观感,电影将我们内心的恐惧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例如《后天》《2012》《海云台》。
《后天》是末世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巨型冰雹、势不可挡的海啸、彻骨致命的严寒、毁天灭地的龙卷风,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着大自然的怒吼与咆哮。
海啸一直都是末日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题。
海水美丽动人,但也潜伏着无数的杀机。《海云台》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恐怖的威力。
几十米高的海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墙,浪顷刻间吞没了城市,房屋树木被连根拔起,人群也被汹涌的海水无情的冲走。
《2012》更是将末世情结推到了极致。
这部09年上映的电影灵感源于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影片集齐了各种顶尖特效,每一个镜头都达到了人类视觉体验的最高极限,迎合了我们对于感官刺激的追求,也将人们心目中对于末日将至的恐慌展现了出来。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集合了我们对末日的所有幻想。
还有一些末世电影展现了人类对于科技的忧虑。
《黑客帝国》就很有预见性的提出了机器AI文明,里面探讨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担忧的问题:
当AI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他们的造物主——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人类发明了机器人来替代人类的工作,可当机器人拥有了独立意识,人机大战一触即发。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与冷兵器时代告别,各国开始争相研究杀伤力更强的核武器。
而核武器也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使人们生活在随着都有可能世界毁灭的阴影中。
“切尔诺贝利事件”让大家对核辐射的恐惧达到了顶点,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就改编自这一事件。
放射尘埃扩散到了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但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天真无辜的孩子在辐射中嬉戏玩闹;年轻的夫妇推着婴儿车去看热闹;女孩看着爆炸的火光感叹这太美了。
这是一部看完会让人脊背发凉的影片,绝望和恐惧直击灵魂。
未知的宇宙和外星文明也是末世类电影热衷的主题。
《天地大冲撞》中,彗星撞击地球,引发山崩地裂,整个世界迎来末日,人类只剩下24小时的逃亡时间。
《地球停转日》中,外星人入侵地球,利用金属虫群啃食了研究人员,随后不断分裂,遮天蔽日的虫群啃食一切,城市建筑顷刻而亡,破坏力堪比亚马逊行军蚁。
影视作品将人类心目中对于末世的各种想象具象化了。
末世情结从何而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因为它们能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
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大部分人的内心都处于焦虑的状态,而末世电影能让我们得到短暂的放松。
在末世里,与宏大的世界单位相比,个人显得微不足道。
相较而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烦恼也同样显得微不足道了。
科技的过快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人们依赖科技,但也始终保持着对科技伪善的心理预设。电影中科技导致世界末日的情节设定与这一心理相符合。
《雪国列车》中自毁灭亡式的全球降温,本想应对全球变暖,结果强力冷却剂让整个地球都被冰封。
《疯狂的麦克斯》里核战过后一片焦土,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毁灭,反应了人类对核战的恐惧。
此外,从生理因素上来看,高科技镜头、大场面描写等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产生兴奋感。
好的末世电影会搭配顶级的视觉特效,将末日降临的场景全面且多元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海云台》中的海啸大爆发、《2012》中的大地震这样的大场面,它们为我们带来的恐惧感的同时,也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让我们产生了微妙的快感。
末世电影还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后田园”的期待。
所谓“后田园”,指的是人们对创生与毁灭同在的动态平衡宇宙有所认识,反对压迫自然。
《釜山行》中幸存的孕妇和小女孩、《雪国列车》中幸存的两个孩子以及《2012》中地球在遭遇灭亡之后的自我重建等,都让我们感受了生命的坚强。
灾难电影呈现死亡的同时也燃起我们对生的渴望,展现了绝望但也同样带来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高科技将想象中末世的场景通过电影呈现出来,使人们能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
也正是这种焦虑和恐慌,让人们更加敬畏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自省,而不是沮丧的沉沦。
即便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也要乐观向上好好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好啦,今天关于末世情结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大家还有什么想看的内容
来评论区告诉小印叭~
参考文献:
[1]为什么会有末世情结
[2]从欧美影视剧看西方的末世情结
[3]我们将去往何处——浅谈末世主题文化
,